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
云南草业(2007)第一期

云南冬闲田种植的优良豆科牧草—楚雄南苜蓿

[ 发布时间:2008-01-16 来源: ]
云南冬闲田种植的优良豆科牧草—楚雄南苜蓿
 
徐驰1*  杨培昌2  陈兴才2  薛世明1  匡崇义1
(1.云南省肉牛和牧草研究中心,昆明小哨 650212;2.楚雄州畜牧兽医站,楚雄 671000)
 
摘要:楚雄南苜蓿在楚雄州禄丰县已推广种植60年以上,为该地冬春种植的优良豆科牧草,其具有饲用价值高、固氮能力强、耐寒、耐旱等特点;既是餐桌上的美味蔬菜,又是很好的药用植物,主治黄疸,尿路结石,夜盲症等。在此,对楚雄南苜蓿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饲用价值和栽培技术作简要介绍,以促进该优良牧草的推广利用。
关键词  楚雄南苜蓿  冬闲田  豆科牧草
 
植物学特征
    楚雄南苜蓿(Medicago hispida Gaertn.)为豆科苜蓿属的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别名:黄花苜蓿、刺果苜蓿、金花菜、黄花草子、草头、草尖等;植株无毛。染色体数2n=2x=14。茎丛生,匍匐或直立,高30~100 cm,基部多分枝,无毛或稍有毛。三出复叶,小叶倒卵形或心脏形,长1.0~1.5 cm,宽0.7~1.0 cm,顶端钝圆或微凹,上部边缘有锯齿,下面有疏毛;侧生小叶略小,托叶裂刻较深。花腋生,2~6朵呈总状花序;花萼钟状,深裂,花萼筒有疏柔毛;花冠蝶形,黄色。荚果螺旋形,直径0.6 cm,边缘有刺毛,刺端有钩,含种子3~7粒;种子肾形,黄褐色,千粒重2.0 g。药用部分为根和全草,性味微苦、凉,清湿热,利尿通淋,主治黄疸,尿路结石,夜盲症。原产印度,现国内主要种植有江苏、浙江、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云南等地。
生物学特性
    楚雄南苜蓿喜温暖湿润气候,最适肥沃的旱地或排水良好的水田种植。生长适温为12~17℃,耐寒性较强,在-5℃低温下叶片冻死,气温回升后萌芽生长。对土壤适应性较广,在土壤pH 5.0~8.6范围内均能生长正常。在云南,多与水稻等大春作物轮作,作为冬季饲料作物种植利用。在云南楚雄,第一年9月种植,次年2月盛花期,3月结荚期,种子产量较高,达1198.9 kg/hm2
营养价值
    楚雄南苜蓿在荚果成熟期(4月份)一次性收获的干物质产量高达10.3 t/hm2;在营养期(1月份)的干物质产量达5.98 t/hm2,茎叶比为1:0.7。营养成分为:干物质91.8%、粗蛋白24.5%、粗脂肪2.5%、粗灰分14.0%、粗纤维18.6%、钙0.63%和磷0.38%。楚雄南苜蓿每100 g鲜茎叶含胡萝卜素约31.5 mg、核黄素0.22 mg、钙168 mg。此外,还含有植物皂素,植物皂素能和人体的胆固醇结合,促使增加排泄,从而大大降低胆固醇含量,对防治冠心病有益。
    由此可见,楚雄南苜蓿具有较高的饲用价值,不仅是草食家畜的优质饲料,也是猪鸡等单胃动物冬春较为理想的青绿饲料,还是人类较为理想的健康蔬菜,具有较好的种植利用前景。
    另外,楚雄南苜蓿根系发达,结瘤效果较好,固氮肥地的能力较强。在楚雄州,冬闲土地种植南苜蓿对后作水稻的增产效果较为明显,每年冬春季的种植面积在1000 hm2以上。
栽培技术
    楚雄南苜蓿适于在稻谷收获前后,撒播于潮湿、不积水的稻田内进行免耕播种,可有效防止稻田水分的蒸发;单播用种量为22.5 kg/hm2,带荚播量为60~75 kg/hm2,云南省大多数地方适于秋播,北部高寒山区以春播为宜。在未种植过苜蓿属植物的土壤上种植南苜蓿,宜接种苜蓿根瘤菌效果较好。幼苗期可进行一至二次中耕除杂。在气候较炎热的地区种植,南苜蓿易感染病虫害,主要是菌核病和蚜虫,菌核病可用速克灵1000~1200倍液喷施或用1000倍托布津液防治;蚜虫可用40%乐果1000倍液或40%万灵3000倍防治。用于鲜喂时,分枝期即可刈割利用;用于调制干草,宜在盛花期一次性刈割利用。
    综上所述,利用冬闲土地种植南苜蓿的生产潜力较大,可肥田增产,增加冬春青绿饲料来源,为人们提供冬春季健康蔬菜,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作者简介:徐驰(1965- ),男,汉族,吉林省四平市人,畜牧师。E-mail: xuchi2920@126.com
 
参考文献
[1] 陈默君,贾慎修主编.中国饲用植物[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 陈功,毕玉芬,管春德,等.林草植被与水土保持[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
[3 崔茂盛,匡崇义,等.云南冬春农田种植的优良豆科牧草-云光早光叶紫花苕[J].草业与畜牧, 2006, (7): 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