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
云南草业(2007)第二期

宁蒗县岩溶区草地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

[ 发布时间:2008-01-17 来源: ]
宁蒗县岩溶区草地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
 
邓秀才1,张学军2,李树清3,刘代顺2,田应华2,查星琴4
(1.宁蒗县翠玉乡兽医站,宁蒗 674308; 2.宁蒗县大兴镇兽医站,宁蒗 674300;
3.宁蒗县新营盘乡兽医站,宁蒗 674304;4.宁蒗县草山饲料站,宁蒗 674300)
 
    摘要:宁蒗县岩溶地区天然草地资源丰富,是发展地方民族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但宁蒗县岩溶区天然草地退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本文通过分析造成宁蒗县天然草地严重退化的主要原因、加强当地草地生态建设有利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宁蒗县岩溶区草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岩溶地区  草地资源  利用现状
 
    宁蒗县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与四川大凉山相连,俗称“云南小凉山”,国土面积60.25万hm2。岩溶地区面积约17.85万hm2,占全县总面积的29.63%,主要分布于蝉战河、烂泥箐、永宁、红桥、翠玉、金棉、宁利、大兴、新营盘、永宁坪10个乡,45个村委会,分别占全县乡村总数的66.6%和49.5%。岩溶区是全县天然草地的主要分布区,共有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11.58万hm2,占全县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的48.8%,占岩溶区总面积的64.8%。本文就宁蒗县岩溶地区天然草地资源利用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作一综述。
 
1岩溶区草地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
1.1岩溶区草地资源概况
    宁蒗县岩溶地区天然草地主要有山地灌木草丛类、山地草丛类、山地草甸类、疏林类、山地灌丛类、高山草甸类和撂荒地类等全县所有的草地类型。草地中可食性牧草覆盖度55—70%,平均产量3.75-4.8t/hm2,在全县天然草地中属中上等水平。岩溶区海拔1950—3550m,平均气温7.5℃,年降雨量1210mm,年平均相对湿度75.8%。土壤多为黄棕壤、棕壤、暗棕壤。成土母质主要为砂岩类、基性结晶岩类和碳酸盐岩类的残积物、堆积物,土层深度45—65cm,土壤质地疏松,通透性好,肥力中等,非常适宜于各种牧草生长,常见草本植物主要有野古草(Arundinella hirta)、四脉金茅(Eulalia quadrinervis)、剪股颖(Agrostis clavata)、团叶越桔(Vaccinium spp.)、金荞麦(Fagopyrum cymosum)、甘青嵩(Artemisia spp.)、车前草(Plantago agiatica)、火绒草(Leontopodium calocephalum)、

翻白叶(Potentilla spp.)等。
1.2岩溶区草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岩溶区草地,是宁蒗县彝族、摩梭族的主要聚居区,在草地利用和草地畜牧业生产中,一方面受靠天养畜传统观念影响,对草地只利用不投入;另一方面以养畜数量的多与少作为家庭富与贫的象征,高存栏、低出栏,加重了草地的载畜压力。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对岩溶区草地都没有根据其特殊性,进行科学的管理、利用和合理开发,而是一直沿袭传统的放牧方式加以利用。
    自1992年开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才有计划地实行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对岩溶草地区天然草地进行开发与建设。先后实施了高寒山区种草养畜、以工代赈种草、飞播种草、生态建设种草、畜牧扶贫、农田种草、天然草地恢复和建设等重大项目建设。通过上述项目的顺利实施有效地保护了岩溶区草地生态环境,同时使岩溶地区草地畜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迄今岩溶区累计扶持3000多农户开展草地承包经营,种植多年生人工草地0.79万hm2。其次,通过引导农户开展种草养畜,树立爱草、护草及长久利用草地的意识,认真宣传贯彻执行《草原法》,进一步降低了岩溶区草地的载畜压力和破坏草地行为的发生。第三,鼓励农户大力种植芜菁(Brassica rapa)、燕麦(Avena fatua)、光叶紫花苕(Vicia villosa var. glabrescens)等本地优良品种,并积极引进特高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等近十个优良品种推广种植,年种植面积达0.31万hm2,开展秸秆开发利用,年加工秸秆青贮饲料4000t,氨饲料500t对天然草地形成了有力的补充。第四是认真组织开展了草地水土流失监测、退化草地更新复壮、有毒有害生物调查和防治等与草地建设与保护应用相关的技术推广和基础研究工作。
 
2岩溶区草地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2.1岩溶区草地退化严重
    突出表现在草地的植被覆盖度、牧草高度、牧草产量下降,可食性牧草尤其是优等牧草占的比重下降。与1982年草山普查时相比,山地灌丛草丛类草地覆盖度、草层高度、鲜草产量分别下降了27.8%、12.0%和26.6%;山地草甸类草地以上3项指标分别下降了15.0%、22.7%和25.1%。而草地中翻白叶、土大黄(Rumex nepalencis)等劣质草的比重却上升了13.6%。目前岩溶区草地覆盖度在60%以下,产草量3750kg/hm2以下的中度退化面积已达6.5万hm2;覆盖度在45%以下,产草量在2250kg/hm2以下的重度退化面积2.17万hm2,分别占区内草地可利用面积的56.12%和18.71%。
2.2岩溶草地资源开发投入不足,深度不够,利用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一是资金投入,单纯依赖国家项目资金,每年开发数量有限,不能适应区内草地建设保护的需求。二是区内居住的少数民族,经济来源匮乏,自我投入能力弱。三是科技含量低,目前以人工草地建设为主要技术手段,而如何进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以及其它深层次的开发缺乏技术手段。四是对草地的利用仍然以放牧为主、刈割为辅的传统方式,科学的种、管、用跟不上,造成人工草地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2.3岩溶草地区草畜矛盾十分突出
    区内10乡2006年末草食畜存栏270320头只,而仅出栏大牲畜8230头,其中牛5172头、马骡驴3058匹,出栏率仅为10.42%;出栏菜羊38706只,出栏率仅为21%。岩溶区年产各类鲜草79.34万t,可载畜41.80 万个羊单位,当年草食畜存栏达48.81 万个羊单位,理论超载7.01万个羊单位。导致草地载畜压力过大,草畜矛盾日益突出。
2.4岩溶草地开发难度相对较大
    目前由于天然草地界定不明确,权属不清楚,很多草地处于“开垦则农,停耕则草”,加之林草争地矛盾较大,无草业监理执法机构,对天然草地的管理、保护、利用未走上法制化管理轨道。同时宁蒗县岩溶草地区地质结构特殊,岩石多为石灰岩,群众称之为白岩石。在岩溶地貌较为典型的石佛山、牦牛坪、三股水、蝉战河等地,直径达10米、20米的漏斗状深坑随处可见,土地易跑水跑肥,冬春枯雨期风大干燥,牧草返青慢,开发利用的难度相对较大。
 
3.岩溶区草地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和对策措施
3.1有利条件
3.1.1土地资源丰富
    宁蒗县岩溶草地区在全县属土地面积较宽的区域,有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11.58万hm2,其中撂荒地类草地有1.81万hm2,占15.65%。今后不论是进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改良还是建设人工草地,都具有充足的土地资源。有耕地1.59万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1.15%,大多数为一季耕作制,为高产饲料作物单作、轮作、间套作创造了条件。因此,开发利用的活动空间很大。
3.1.2自然条件适宜
    岩溶区气候条件和土壤适宜种植多年生牧草及饲料作物。宁蒗县自1992年开始在新营盘、永宁坪、蝉战河、烂泥箐乡等岩溶区建植人工草地,地面全耕,每公顷播种15kg,其中鸭茅6kg、多年生黑麦草3kg、红三叶、白三叶各3kg,在缺乏灌溉和特殊施肥情况下,播种当年草地植被覆盖度达75—80%,平均鲜草产量8.25-12t/hm2。第二年后草层高度达45-65cm,覆盖度达90-100%,鲜草产量达16.50t/hm2,较建植前覆盖度提高了30个百分点,产草量增4.31倍。旱地种植光叶紫花苕,现蕾期鲜草产量16.28t/hm2,种植芜菁平均产量118.74t/hm2。这些指标与非岩溶区比较,无显著差异。
3.1.3毒害草危害小
    宁蒗县岩溶区草地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狼毒等毒害草侵害较小,有害植物多为翻白叶、蒿类、蕨类、多星韭、土大黄等侵蚀性劣质杂草,危害性不是特别大。
3.1.4群众草业发展意识提高
    岩溶草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经过十多年的教育、引导,对天然草地的权属已从“草场是大家”的意识中走出来,有了“我乡的草场、我村的草场、我家的草场”的新观念。对建设的人工草地,更是千方百计用石墙、土墙进行围栏保护,出现了别具特色的“圈地”现象。进一步实行科学管理、合理利用、爱草护草的意识有较大提高。
3.2对策措施
    岩溶区草地在宁蒗县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又是发展民族贫困山区草地畜牧业的一笔重要财富。开发利用岩溶草地对改善县域生态环境,促进民族贫困山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认真搞好全县岩溶区草地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已刻不容缓,力争使岩溶草地在10年时间内走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良性循环的轨道。其开发利用的对策措施是:
3.2.1加强领导,合理规划,增加投入,突出效益
    各级党委、政府及业务主管部门应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将岩溶区草地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提到议事日程,组织编制规划,结合国家有关草业发展政策,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逐步使宁蒗县岩溶区草地向高起点、集约化、规模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方向发展,促进草地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提高其综合效益。
3.2.2 强化配套措施
3.2.2.1以人工草地建设为重点
    将岩溶草地中撂荒地类草地围栏建设成人工草地,使草地植被在目前50%左右的基础上,提高到90—100%,鲜草产量从目前的3.75t/hm提高到18t/hm以上,提高4.8倍;草地载畜能力从目前1.98个羊单位/hm2提高到9.48个羊单位/hm2。从2007年到2015年,9年时间里,力争完成建设面积1.07万hm,占区内撂荒地类草地的58.8%,占重度退化草地的49.2%。
3.2.2.2对大面积的中度退化草地,以改良复壮为主
    补种优质豆科、禾本科牧草与围栏禁牧、休牧相结合,力争在短期内使草地植被覆盖度达到80-90%,鲜草产量达到9.75-12.75t/hm,载畜能力从目前的2.17个羊单位/hm2,提高到6个羊单位/hm2。力争完成建设面积1.6万hm2,占区内中、重度退化面积的18.5% 。
3.2.2.3加大一年生高产牧草推广种植力度
    在实施岩溶草地保护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区内丰富的农地资源,鼓励农户种植一年生高产牧草,大力推进粮草轮作,提高农地复种指数。力争2015年,区内形成种植芜菁1.67 万hm、光叶紫花苕3.33万hm的饲料生产基地。
3.2.2.4改进家畜饲养管理水平
    区内大力推行牲畜圈养、品种改良、疫病防治以及结构调整等综合配套技术,优化畜群结构、饲养方式,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提高岩溶地区草地畜牧业的综合效益。
3..2.3加快草业法制化建设进程
    主要包括:尽快建立健全草业执法机构和队伍,加强草业执法力度;大力开展草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广大农牧民的草业法律意识;全面落实草地承包经营责任制进一步明确草地权属,实行草地使用证管理制度,实施依法治草和管草,逐步推进草业保护与建设的法制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