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
云南草业(2007)第二期

寻甸县退耕还草成效显著

[ 发布时间:2008-01-25 来源: ]
寻甸县退耕还草成效显著
 
邓祥升 何顺仙
(寻甸县畜牧局,寻甸 655200)
 
  摘要:寻甸县通过多年来的种草养畜实践,圆满地完成了全国退耕还草试点示范工作,对带动全国的退耕还草,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增进民族团结,巩固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等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退耕 还草 养畜 建议
 
    寻甸县于2000年列为全国退耕还草试点县,经过多年种草养畜实践,现已圆满完成了全国退耕还草试点示范工作,对带动全国的退耕还草,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增进民族团结,巩固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等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寻甸县退耕还草实施情况及取得的经验总结于后:
退耕还草基本情况
1.1寻甸县基本情况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隶属于昆明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中游农业综合开发区内,东经102°43—103°33,北纬25°20—26°1,全县总面积3598km2,辖16个乡镇,总人口50.23万人,少数民族有回、彝、苗等。全县海拔1480—3294.7m,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有天然草场20.1万hm2,人工草场1.12万hm2,2005年畜牧业产值487245万元,畜牧业收入33610万元,人均708.66元。
1.2退耕还草的目的意义
    退耕还草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将其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来抓,其目的是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培育、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绿色植被蓄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的功能,保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并通过试点示范建设,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1.3退耕还草的实施情况
     寻甸县退耕还草于2000年被列为全国13个省、区、市的174个试点县之一开始实施,分别是2000年在三个乡镇实施荒山种草960.13hm2;2001年在一个乡镇实施荒山种草279hm2、三个乡镇实施退耕地种草133.3hm2,现有荒山种草1239.13hm2,退耕地种草133.3hm2。到目前为止,项目区面积保存完好,牧草长势喜人,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畜牧业健康发展,大地一片生机盎然,营造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使退耕还草既保护了环境,又达到了种草养畜,增加农民收入利国利民的双重功效。
1.4项目的技术操作
1.4.1牧草品种的选择与搭配
    根据寻甸县的气候特点以及不同牧草的生物学特性,选择豆科牧草白三叶、禾本科牧草鸭茅、黑麦草三个品种混播,播种量为15kg/hm2,混播比例为4:3:3,这样混播种植的牧草,既可防止放牧时牲畜出现过多采食豆科牧草出现瘤胃鼓气,同时还可利用豆、禾牧草相生关系提高牧草产量和草地的使用年限。
1.4.2地面处理
    对于地势平缓及面积相对较大的地块,采用旋耕机全翻梨,深度为7cm左右,对坡度较大的则采用牛梨耙或人工开挖碎土。
1.4.3种植时间
    根据寻甸县气候特点以及多年的种植经验,种植牧草的最佳时机为每年的6月上旬至7月中旬。
1.4.4 施肥量
    每公顷施钙镁磷肥450kg。
1.4.5豆科接种根瘤菌处理
    豆科牧草接种根瘤菌后,牧草根部能提早形成根瘤菌以及增加根瘤菌的数量,增加固氮作用,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产草量。白三叶接种根瘤菌按每公斤种籽用根瘤菌苗100g,钼酸铵5g计算。接种方法是将5%的粘合剂(用2g甲基纤维素加入80°C的40ml沸水充分搅拌均匀,冷却后备用)与根瘤菌(用冷水浸湿搅匀),最后再加入钙镁磷肥500g充分搅拌,尽量做到每一个丸衣中只有一粒种籽,接种后的草籽必须在24小时内播种完,同时在制作后,严禁太阳暴晒和暴雨冲刷,否则会造成根瘤菌的大量死亡或菌剂与草种脱离,达不到接种的目的。然后把接种好的白三叶种籽按比例与鸭茅、黑麦草种籽混合并充分拌匀即可播种,播种方式可采取手摇播种机搞模拟飞播,也可手工撒播。
项目实施后的效益
2.1生态效益
    该项目通过几年的建设与管理,项目区增加蓄水量30.9万m3,减少泥沙流失4.6万吨,减少水土流失9.4万吨,增加绿地面积1373万平方米,对蓄水保土、防风固沙、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起到了极积的作用,营造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空间。
2.2社会效益
    本项目社会效益显著,首先,通过项目实施,提高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增强了治理水土流失、勇于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其次,项目的实施,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切实解决党中央提出的“三农”问题;第三,项目的实施,为家畜提供了优质的饲草饲料资源,缓解了人畜争粮的矛盾;第四项目的实施,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绿色食品牛、羊肉;此外,项目的实施还解决了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并培养出一批懂技能、业务精的种草养畜科技能手。
2.3经济效益
    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使广大退耕户学会了科学管理、科学饲养,极大地提高了产草量,减少了牛羊由于冬春缺草引起的“冬瘦,春死”现象,使存栏家畜得到增加,提高了出栏率,降低了死亡率,增加了经济收入,项目区通过实施项目后,家畜存栏18096头(匹、只)增加了7.8%,出栏11722头(匹、只)增加了11%,人均牧业收入增加了248元。
3  确保项目成功实施的主要措施
3.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退耕还草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项目下达后,寻甸县干部群众思想统一,行动一致,把退耕还草工作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来落实。
3.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将退耕还草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成立了领导小组,负责退耕还草的组织协调和管理,畜牧部门成立了技术实施组,负责规划、设计、种籽、化肥的调运及技术指导工作。
3.3把好关口,狠抓落实
严格把好规划设计关、种籽质量关、种植技术关,确保项目的质量。
3.4突出重点,示范引路
    在退耕还草实施过程中,为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将寻甸县六哨乡的黑颈鹤保护区、甸沙乡的鲁六、河口乡的十八车作为建设生态草的重点,其它小班建设经济草。
3.5科学管理,落实有偿承包责任制
    “三分种,七分管”,种草工作结束后,按照“谁退、谁种、谁管、谁受益”的原则,落实有偿承包责任制,指导农户分片围栏,合理上畜,科学饲养管理,确保退耕还草“退得出、种得上、保得住、不复耕”。
4  建议
4.1品种选择
    可以根据各地的气候持点以及牧草的生物学特性,因地制宜地选择牧草品种,在泥石流比较严重的地方建议种植皇竹草,该牧草根系发达,长可达3米以上,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根系网络,牢固地锁住水分和泥土,并且分蘖力强,一株可分蘖出25——50株,能有效地防止水士流失。
4.2技术
4.2.1要把好技术质量关,抓住节令,种植时间既不能早也不能迟,以6月10日~7月30日最佳;
4.2.2接种根瘤菌时,一定不能用热水烫根瘤菌,否则,根瘤菌会被烫死;
4.2.3抓好后续管理工作,搞好群众的科技培训,指导农户“种、管、用”结合,做好草地“病、虫、鼠、害”的管理,并做好补播追肥工作。
4.3政策
4.3.1坚持“谁退、谁种、谁管、谁受益”的原则,落实鉴定承包合同责任书,明确“责、权、利”;
4.3.2退耕地种草应保持基本的口粮地。
4.4资金
4.4.1为了便于管理,确保退耕还草“退得出、种得上、保得住、不复耕”,对生态草应给予适当的管护经费,实行专人管护;
4.4.2为保证种草质量,应适当地再增加点种草补助费;
4.4.3逐年给予牧草补播费,以便对退化的人工牧草及时地进行补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