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
云南草业(2007)第二期

浅析宁蒗县天然草地退化与保护建设

[ 发布时间:2008-01-25 来源: ]
浅析宁蒗县天然草地退化与保护建设
 
田应华1、李树清2、张学军2、刘代顺2、查星琴3、邓秀才4
(1.宁蒗县大兴镇兽医站,宁蒗  674300;2.宁蒗县新营盘乡兽医站,宁蒗  674304;
3.宁蒗县草山饲料站,宁蒗 670300;4.宁蒗县翠玉乡兽医站,宁蒗   674308)
 
  摘要:宁蒗县天然草地资源丰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近50%,但天然草地退化严重。在充分讨论了导致宁蒗县天然草地退化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天然草地保护建设的合理措施。
关键词:天然草地  退化成因  保护建设  宁蒗县
 
    宁蒗县天然草地面积29.88万hm2,占全县总面积的49.6%,其中可利用面积为23.71万hm2,目前天然草地退化严重,面积达17.74万hm2,占可利用面积的74.8%,其中一般退化面积为13.3万hm2,占56.1%,重度退化面积为4.44万hm2,占18.7%。退化主要表现在草地植被覆盖率、牧草高度、产草量及优等牧草所占比例严重下降,致使载畜能力减弱、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状况恶化。加强天然草地保护和建设,遏制天然草地退化势在必行。
天然草地退化成因分析
1.1 草地利用不合理
    宁蒗县天然草地超载严重,2006年末全县草食畜存栏达85.50万个羊单位,而当年各种鲜草及农作物秸杆产量达136.80万吨,理论超载13.47万个羊单位,可以说严重的超载过牧是导致天然草地退化的首要原因。其次,宁蒗县天然草地不同区域利用程度极不一致,例如,宁蒗县海拔3000—4200m地区有天然草地约12.33万hm2,约占可利用面积的52%,由于人口稀少、气候寒冷、交通不便,利用率低; 3000m以下疏林草地,容易受落叶枯枝覆盖,利用率也相对较低;山地草丛和山地灌丛草丛类草地多呈林间、林缘、地缘小块分布,多处于人口相对稠密,畜禽集中的地区,利用程度常常处于严重过度状态,该类型的许多草地自然放牧下已无法进行刈割测产。
1.2 人为因素影响
    宁蒗县为少数民族贫困县,全县有12个民族。多数少数民族都有移居开荒种粮的习惯,“一年二年用,三年四年丢”,撩荒现象十分普遍。目前这种情况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还是时有发生,每年因垦荒导致天然草地破坏的现象仍然较为突出。其次,在天然林禁伐前,大量天然草地有的伦为停车场、木材堆放中转场、工人生活地、林木运输通道,更严重的是林木倒地时对草地几乎达到了毁灭性的损害。
1.3 地质因素影响
    宁蒗地质结构复杂,山体结构不稳定。在岩溶地区,草地陷漏现象十分突出,直径10-20m左右“漏洞”非常多,另外由于地震、泥石流,在造成草地植被毁坏的同时,又进一步导致泥石流的发生,这样恶性循环,草地破坏进一步。
1.4 草地权属不明确
    管理制度不健全,草地权属不明确可以说是导致宁蒗县天然草地退化严重的重要原因。目前,宁蒗县除一些高寒草甸和疏林草地外,处于林地、农地中间的草地存在“开垦则农,停耕则草”的状况,部分天然草地在被伦为撩荒地、坡耕地后划为还林范围被禁牧,林农争地情况突出,草地面积日益减少。尽管宁蒗县畜牧局及县草山站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大对《草原法》、《草原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对草地保护和利用有一定效果,但破坏草地的活动时有发生,而草地管理部门由于缺乏执法资格,不能正气行使以法治草的权力,造成有心管、有法依,却使不上劲,难管理的状况。
对天然草地保护和建设的对策措施
2.1 强化认识、增加投入
    草地畜牧业是全县畜牧业生产的支柱,是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内容和新举措。全县各级领导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把科学发展观真正与草地畜牧业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用高的眼光和新的思维来研究新形势下草地牧业的发展。进一步支持和帮助畜牧部门争取国家、省、市的投入,县级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并加大对外招商引资,每年安排一定的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小额信贷等资金用于草地畜牧业基础建设。
2.2 落实草地承包责任、实施草畜平衡管理
    首先进一步确立草地保护和建设的责任主体,发展家庭牧场,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依法履行土地用途变更手续,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放权属所有证明,实行草地所有证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实行“谁拥有、谁治理、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并允许依法继承、转让,到期后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继续承包,实行承包责任制,责、权、利相结合,依法治草。二是建立草地适宜载畜量制度,做到以草定畜,对超载部分除了征收草地使用费外,还应加收超载使用费。推广“三高一快一低”草地牧业生产管理,即做到草食畜出栏高、商品高、产品质量高,饲养周期快,降低存栏。在冬春季按计划淘汰、出栏、收获畜产品,以保存繁殖母畜为主,控制存栏,缩小畜群,减轻冷季草地的压力,在暧季则大量饲养新生幼畜,充分利用生产旺季的牧草,缓和草畜供求矛盾,缩短生产周期,加速畜群周转。做到科学管理,合理利用。
2.3 加大配套工程建设,促进天然草地更新
    一是利用撩荒地、退耕地等丰富的土地资源建植多年生人工草地;二是对退化草地实施围栏封育和改良,促进草地植被恢复,提高草地利用率;三是加大农田种草推广力度,加强牧草引种试验、示范、推广种植工作;四是利用青贮、氨化、微贮等技术做好秸秆加工及草食畜饲喂示范推广,提高农作物秸秆转化率;五是做好本地优良饲草、特别光叶紫花苕、芜菁、饲料燕麦等品种的试验观测,搜集技术资料,加大推广种植力度。通过各项配套工程的建设,增加优质饲草产量,形成对天然草地的有力补充,全面缓解其载畜压力。
2.4 加快草业执法体系建设,强化草业执法手段
    建立草地监理执法机构,结合当地实际健全管理制度,坚决打击各种破坏草地的违法行为,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牧民的切身利益。进一步做好普法工作,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大力开展《草原法》、《草原防火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保护草地的法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