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
云南草业(2007)第二期

昭通市高寒山区一年生饲草(料)种植利用调查报告

[ 发布时间:2008-01-25 来源: ]
昭通市高寒山区一年生饲草(料)种植利用调查报告
 
李富萍[*]
(昭通市畜牧兽医站草料组,昭通 657000)
 
    摘要:介绍了昭通市的自然、社会、经济概况以及昭通高寒山区种植的优良一年生饲草,并对一年生饲草的种植利用概况进行阐述,旨在为类似地区种草养畜和山区农民增收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寒山区  一年生饲草  种植利用技术
 
1  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1.1自然概况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总土地面积22423平方公里,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的倾斜面。境内最高海拔4040米,最低海拔267米,高差3773米。由于江河切割,山峦重叠,地势悬殊,构成我市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的特点。受静止锋的影响,形成了我市西南部和东北部两个水湿条件截然不同的气候类型。西南部高寒山区分布在海拔2200~2800米以上的昭阳、鲁甸、巧家、永善、彝良等五县(区)的11个乡(镇)。东北部高寒山区分布在海拔1800~2100米以上的昭阳、大关、永善、镇雄、彝良等五县(区)的16个乡(镇)。高寒山区气候冷凉,年平均气温6.2℃,年平均相对湿度76﹪,无霜期134天。农作物一年一熟,种植结构单一,耕作粗放,广种薄收,主要作物有洋芋(Solanum tuberosum)、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燕麦(Avena satiiva)等。畜牧业以养猪、养牛、养羊为主,是高寒山区的主要经济来源。
1.2 社会经济概况
    昭通市有11个县(区)、169个乡(镇)、1217个村委会。2005年底统计,总人口5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0万人,农业户117万户。全市人口中,汉族占90﹪以上,少数民族有回、彝、苗等23个民族,属多民族杂居地,人力资源丰富,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农牧业通过各项科技措施的大力推广,生产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2005年底,全市农业总产值617633万元,畜牧业总产值251729万元,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0.7﹪。随着农村电网改造,通县油路、水利设施及通信网络的建设,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由于我市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薄弱,人口素质较低,严重制约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高寒山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产出率低,落后、贫穷的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目前,全市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这一地区,为我市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1.3 贫困状况
    按照国家新的脱贫标准,到2005年底,农业人口490万,农业户117万户,其中贫困人口有34.86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7.1﹪,有84.75万低收入人口还未实现稳定脱贫。全市农业人均收入1300元,人均有粮350公斤,贫困人口人均收入350元,人均有粮300公斤。
 
种植利用基本情况
    我市高寒山区种植的一年生饲草(料)种类主要有:白萝卜(Raphanus sativus)、洋萝卜(Brassica napobrassica)、蔓菁(Brassica rapa)、光叶紫花苕(Vicia villosa var. glabrescens)、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燕麦(Avena satiiva)等。
2.1 白萝卜Raphanus sativus
    我市种植白萝卜具有悠久的历史,全市高寒山区种植面积达3026.7hm2,涉及全市12乡(镇),种植海拔范围在1500米至2600米之间,种植土壤类型有黄壤、黄棕壤、沙壤、黄红壤等。
    白萝卜系十字花科萝卜属的越年生草本植物,种子发芽最低温度为2~3℃,保持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80﹪,能提高品质和产量.每年春、夏、秋季均可种植,一般于立秋前开始播种,坝区前作作物为玉米,高寒山区为洋芋、荞子等。多采用单种、条状撒播为主,每公顷播种量为12~18公斤。种植时按45吨/公顷厩肥作底肥。出苗后,根据稀密程度进行间苗或补播,以行株距10~15cm定苗,中耕除草2~3次,遇干旱及时灌溉,田块有积水也应及时排出,以免涝渍。如见幼苗瘦弱,叶色淡,按22.5吨/公顷农家肥或450~600公斤/公顷尿素(也可用复合肥)进行追肥。种植白萝卜不易发生病虫害。
    每公顷建植成本2100~2400元。其中地面处理费600元、种子费300元、肥料费1200~1500元。
    每公顷可产净萝卜75~105吨,萝卜叶30~45吨。在霜雪来临前收获,萝卜可贮存在1~3℃的室内,主要饲喂猪、牛等家畜,煮熟喂猪的效果较好,萝卜叶可青贮或晒制青干草饲用,饲喂时须搭配一定比例的精料。
2.2 菁(Brassica rapa
    蔓菁是一种耐寒性很强的古老青绿多汁饲料作物,在我市高寒山区种植面积达260公顷,全市每年均有种植,种植海拔在1800米至4000米之间,各种类型的土壤都能种植。
蔓菁为十字花科芸苔属越年生草本植物,喜冷凉气候,种子在2~3℃就能发芽,幼苗可耐-3℃的霜冻,具有一定抗寒性。叶片生长期和肉根膨大期需水较多。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中旬开始播种,按4.5~7.5公斤/公顷播量,加细干沙或土20倍撒播于玉米、洋芋、荞子等作物的行距间,待收割前茬作物后,已全部出苗,当有3~4真叶时开始间苗,以株行距20~35cm定苗。播种时按30~45吨/公顷厩肥施作底肥,中耕管理与白萝卜相同。
每公顷建植成本1950~2250元。其中地面处理费600元、种子费150元、肥料费1200~1500元。
    每公顷可产蔓菁75~97.5吨,蔓菁叶12~18吨。宜在霜雪来临前收获,切去叶片,贮于干燥的室内。蔓菁可用于饲喂猪、牛、羊、兔等家畜,洗净切碎直接饲喂,煮熟喂猪效果较好,且须搭配一定比例的精料。叶片是冬春的优质青绿饲料,短时内饲喂不完的叶片可作青贮或晒干饲用。
2.3 洋萝卜(Brassica napobrassica
    上世纪60年代我市高寒山区开始引进种植洋萝卜,现种植面积达500公顷, 分布在6个乡(镇);种植海拔在1900米至2800米之间,适宜种植的土壤为红壤、黄壤、黄棕壤、沙壤等。
洋萝卜属十字花科越年生草本植物,抗寒性强,是高寒山区主要的青绿饲料,适宜与洋芋间作,每年 3~4月份按12~18公斤/公顷播量播于洋芋行距间,收获洋芋后进行间苗定株,生长至霜雪来临前收获,种植管理及收获利用技术与白萝卜基本相同,每公顷可产肉质根75吨,叶片37.5吨。
每公顷建植成本2100~2550元。其中地面处理费600元、种子费450元、肥料费1050~1500元。
2.4 燕麦Avena satiiva
     燕麦在我市高二半山或高寒山区有悠久的种植历史,目前我市高寒山区种植面积500公顷,有5个乡(镇)均有种植,种植海拔在1800米至3300米之间,各种土壤都能种植。
    燕麦系禾本科燕麦属草本植物,喜冷凉湿润气候,不宜连作。高寒山区群众通常采取与洋芋、荞子轮作的方式,每年3~4月份开始种植,按120~150公斤/公顷播种量进行条状撒播,播种时按15~30吨/公顷厩肥施作底肥。苗期中耕除草1~2次,在植株分孽期按150公斤/公顷追施氮肥1次,青刈燕麦每次刈割2~3天后须追施氮肥,用量为每公顷150~300公斤,以保证产草量。
    燕麦每公顷建植成本1950~2250元。其中地面处理费600元、种子费450元、肥料费900~1200元。
    燕麦每公顷可产鲜草45~60吨。饲喂牛羊的青饲燕麦宜在抽穗至蜡熟期刈割,这时产量最高,但只能刈割一次。拔节期株高50~60cm时刈割,可刈割2~3次。剩余的青刈燕麦可作青贮或晒制青干草。
2.5 光叶紫花苕(Vicia villosa var. glabrescens
    光叶紫花苕在我市于1962年开始引进种植,现高寒山区种植面积有1486.7公顷,全市有9个乡(镇)种植,种植海拔在1700~2900米范围,各种土壤均可种植。
    光叶紫花苕为豆科野豌豆属的蔓生牧草,属春性作物,喜温耐寒,在冷凉干燥的地区生长良好。宜春播,对前作要求不高。一般在玉米乳熟期或马铃薯收获前1.5~2个月,按每公顷60~75公斤的播种量撒播于前作物株行距之间,当地群众为节约成本,通常不施肥料,仍能良好生长,待前茬作物收获后生长2个月左右即可进行第一次刈割,留茬3~4cm,生长至次年2~3月份进行第二次刈割,为了获得较高的产量,在播种时按15~30吨/公顷圈肥作底肥,可保证牧草产量和品质,每公顷建植成本1200~1500元,包括地面处理费、种子费、肥料费等。
    光叶紫花苕每公顷可产鲜草45~60吨,青草中粗蛋白质含量较高,饲喂时应控制饲量,成年猪每天饲喂10公斤,牛40~45公斤,羊5~10公斤。过剩的鲜草可制作草粉或青干草。光叶紫花苕是优良的绿肥、蜜源和水土保持作物,对后茬作物有明显增产作用,是一种较有推广价值的优良牧草。
2.6 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我市种植的一年生多花黑麦草主要品种是特高多花黑麦草,于2002年开始引进试种,高寒山区现种植面积达980公顷,全市有19个乡(镇)种植,种植海拔范围在400~3100米之间,各种土壤均可种植,在土壤疏松肥沃并有排灌条件的田地种植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我市在推广种植特高黑麦草的过程中均严格按照《特高多花黑麦草栽培利用技术规程》进行现标准化,规范化种植。特高多花黑麦草平均每公顷产鲜草150吨以上,每公顷建植成本1350~2100元。由于特高多花黑麦草适口性极好,营养丰富,产量高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欢迎,是目前全市农田种草的当家品种。
 
扶持政策
    我市畜牧部门在多年扶持高寒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工作中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本着想为群众所想,急为群众所急的原则,结合个乡镇实际,调整产业结构,通过种草养畜,发展高效的优势畜牧业,政府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在资金及技术上都给予大力扶持。如;由政府出资金供草种、化肥,贴息贷款购买牲畜,业务部门做到技术到户,服务到户,为山区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由于我市贫困面较大,加之财力有限,半数以上高寒山区群众还没享受到优惠政策,脱贫致富的形势依然严峻。
 
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
    2006年全市高寒山区种植一年生饲草(料)共6.75万公顷,按平均每公顷产青饲料90吨、每公斤青饲料0.2元计算,每公顷可收入1.8万元,除去成本3000元,每公顷可直接获纯利1.5万元,与种植玉米每公顷纯利6000元、马铃薯6750元,荞子3750元相比,分别增加产值9000元、8250元、11250元。
4.2 社会效益
    在一年一熟的半山区或高寒山区,通过间作、套种、轮作等方式种植青绿饲料,可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可吸收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力发展高效畜牧业,增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4.3 生态效益
    种植特高多花黑麦草、光叶紫花苕等,对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固氮肥地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据报道,种植光叶紫花苕后,土层中速效氮含量增加66.7~249.9%。此外,茎叶覆盖面广,利于保持水土。由于特高多花黑麦草根系多而量大,种植后土壤有机质增加27.1%,速效N、P、K含量分别增加11%、25.5%和57.2%。
    综上所述,在昭通市所属的高寒山区,冬春季节气候恶劣,寒冷干旱,荒凉景象随处可见,近年来,通过大面积种植牧草及饲料作物,特别是多花黑麦草的大面积推广利用,不但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极大地改变了高寒山区冬春季的生态景观。


作者简介:李富萍(1970- ),女,汉族,学士,畜牧师。1991年毕业于云南省畜牧兽医学校牧草专业,2005年本科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一直从事牧草及饲料作物的推广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