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
云南草业(2008)第一期

中 医 治 疗 牛 痧 症

[ 发布时间:2008-04-15 来源: ]
中 医 治疗 牛 痧 症
 
郭福宗,李 素
(昭通市鲁甸县畜牧局,文屏镇 657100)
 
    摘要:牛痧症是牛所患急症之一,发病突然,来势凶险,易与中暑混淆难辩,常造成误诊误治。在临床中以中兽医疗法辩症施治,用针灸、中药内外兼治可获满意效果。
关键词:牛痧症;中兽医疗法
 
    牛痧症是牛只所患急症之一,发病突然,症见呕吐,或欲吐不吐;急起急卧,倒地滚动,回头视腹;四肢拘急、卧地不起,耳、颈静脉怒张,甚至昏迷。若诊治延误,大多预后不良。自1983年以来笔者共收治牛痧症30余例,采用中兽医疗法取得满意疗效,现将诊治情况总结供同行验证和探讨。
 
病因
    牛痧症多因感受四时不正之气,或山岚瘴气,或被暑热薰蒸又突然淋浴凉水,或吸纳腐败污垢秽浊邪毒,致经脉胃肠壅塞,中焦升降失司,诸窍为之壅闭,轻者伤及肌表,阻滞经脉,重者壅遏胃肠,入侵营血,导致气血阻滞,脏腑气乱。正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急虚身重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如堕溺”。牛痧症在临床上除以“痧点”、“步筋胀满”为特征外,尤以脉道不通为显著。
 
辩证治疗
    牛痧症发病突然,来势凶险,初感病邪很难察觉,多为病邪深入,出现危急症状时才就医诊治。因此,治疗牛痧症应以急救为先,内外兼治,外治应以针灸取嚏开窍,内治以芳香化浊药治疗。
2.1  外治
2.1.1  针刺:用小宽针刺山根、鼻中、耳尖、八字、滴水、涌泉;用三棱针刺通关出血,再用凉水冲洗,使血出至鲜红为止。
2.1.2  刮痧:用铁板或瓷碗在胸壁颈的腹侧及胯、膝内侧等皮肤处重刮15min.左右,边刮边涂擦酒精或碘酊,直至皮肤刮至有瘀血斑为止。
2.1.3  开窍:药物取嚏可使诸窍疏通。方法:用通关散加减(组方:牙皂、枯矾各15g,石菖蒲10g,雄黄、细辛、薄荷各9g,干辣椒3g,共研末过筛混匀,装瓶密封备用),每次1~5g吹鼻取嚏。
2.2  内治
根据临床症状,牛痧症可分寒痧、热痧和绞肠痧。
2.2.1  寒痧
    患畜突然倒地,腹胀腹痛,时起时卧,呕恶、四肢厥冷,舌质紫黑,脉沉迟,甚则伏。此因患畜中阳本虚,内停寒湿、外为蒸腾秽浊之气所束,由口鼻而直行中道,以致腹中阳气受逼,相争而为绞痛。药用祛寒温中汤合霍香正气散加减施治。以二椒(川花椒、胡椒)急驱阴浊下行、干姜温中、厚朴泻湿中浊气,槟榔散结直达下焦,陈皮通行十二经之气。全方有急驱浊阴、救中焦真阳之效。
    病例:1997年7月,鲁甸县文屏镇联合村马某的一头6岁母牛就诊。症见头倾着地,回头视腹,四肢抽搐,肷部胀满,耳、角根冷,舌质乌黑,眼、面、耳、颈静脉怒张,脉伏,诊为急症寒痧。急以针刺山根、鼻中、耳尖、八字、涌泉、天门;颈静脉放血100 mL;以通关散5 g吹鼻,10 g温水灌下,约15 min后症见好转,再用中药祛寒温中汤合藿香正气散加减(组方:藿香100 g,大腹皮70 g,槟榔、陈皮、白芷、茯苓、香薷、厚朴各60 g,石菖蒲50 g,川花椒、胡椒、干姜各30 g,甘草10 g)水煎侯温灌服,一剂痊愈。
2.2.2  热痧
    患畜头低耳塌,尾不摇摆,行如醉酒,舌稍肿有小红点,肷部微胀,呕恶时作,或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行动无力,四肢麻木,甚则厥冷如冰、或拘急,舌红苔黄,脉数而濡,药用加味石膏汤施治。
    病例:1998年8月,鲁甸县茨院乡袁某的一头4岁公水牛邀诊。症见患畜精神不振,眼半睁半闭,肷部微胀,喜卧,四肢厥冷,皮肤重按灼热,耳、眼、脸及颈静脉怒张,口腔、舌体红,诊为热痧。用加味石膏汤(藿香、滑石各100 g,生石膏、茯神、连翘、茵陈各60 g,草果40 g,甘草30 g)水煎灌服,一剂痊愈。
2.2.3  绞肠痧
    患畜突然倒地翻滚,前蹄刨地,后肢乱跌,或时起时卧,呻吟。四肢拘急,肚腹胀大,唇舌青紫,耳、眼、脸、颈静脉怒张,脉伏或六脉无定,治宜清秽通窍、泻下浊邪。
    病例:2002年6月,鲁甸县茨院乡刘某的一头4岁水牛邀诊。主诉:1 h前牛突然倒地翻滚,呻吟狂叫。症见患畜卧地不起,双眼紧闭,口、舌色青紫乌黑,耳、眼、脸、颈静脉怒张,诊为绞肠痧。刺耳尖、八字、寸子、尾尖,颈静脉放血100 mL;继之用通关散加大蒜汁吹鼻。20 min后患畜神态稍醒。药用桔皮散加减(处方:肉桂100 g,厚朴、大黄、槟榔各70 g,小茴香60 g,砂仁、豆蔻、草果、竹菇各40 g,石菖蒲、檀香、陈皮、青皮、白芷各30 g)水煎灌服,0.5h后诸症大减。次日将此方去回香加积壳60 g,进二剂痊愈。
 
治疗体会
    牛痧症,任何年龄牛只均会发病,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临床诊疗中易将牛痧症与中暑混淆,导致误诊误治,或贻误病情难以治愈。
    痧症与中暑二症虽皆发于炎热季节,起病急,同有痉挛、抽搐、昏迷症状。二者病因、症状并非完全相同,中暑是患畜头部因强烈日光直接照射引起中枢神经机能紊乱,或在潮湿闷热环境中劳役过度,发生体温调节紊乱的急性热病;临床以高热、出汗、烦躁或昏迷抽搐、肢冷、脉洪或沉伏,或细数无力为主征。痧症是牛只感受山岚瘴气、秽浊邪毒,或因暑热薰蒸,汗孔开泄,突又沐浴冷水,或因饮水不洁,使暑热湿毒内阻经脉,胃肠闭塞,中焦升降失司,秽浊邪毒壅盛,导致脏腑暴虚的急性疾病。在临床上应注意二者的鉴别诊断,中暑症见偶兼吐泻,且大汗,发热,脉洪数或伏,或细数无力;痧症则表现“六脉无定”,“脉与症不相同”,且以无汗,眼、脸、耳、舌下、颈静脉怒张为特征。
    在治疗上中暑首当开窍,重在清热解暑,次在养阴,其次因暑挟湿而清暑利湿;而痧症除首用开窍外,针刺之后重在“芳香化浊”,且忌清热柔润之品。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高教局主编.中兽医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2] 北京农业大学主编.中兽医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郭福宗(1961- ),男,汉族,云南鲁甸人,兽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