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
云南草业(2008)第一期

浅析泸水县草料资源的开发利用

[ 发布时间:2008-04-15 来源: ]
浅析泸水县草料资源的开发利用
 
马文张[1] 杨德英
(怒江州泸水县畜牧兽医局,六库  673100)
 
    摘要:天然牧草是一种自然资源,是发展牛羊等草食牲畜的基础,泸水县具有丰富的草料资源,但由于利用不合理,经济效益较低。因此,合理开发利用草料资源和农作物秸秆对加速草食畜牧业发展、培植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结合泸水县的实际情况,应加大天然草地资源的开发力度、建立优质高产人工草地、转变农民观念、推广种草养畜技术、开展综合利用措施等。
关键词:草料资源;综合利用
 
1  概述
    泸水县地处云南省的西部,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国家级山区农业贫困县,由于受相对封闭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重重制约,农业生产发展滞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较低,虽然有发展草地畜牧业的天然草山草坡7.73万hm2,但长期以来,天然牧草始终处于自生自灭的自然循环中;另外,农作物副产品秸秆的利用程度也不高。为促进泸水县草地畜牧业的持续、协调发展,结合泸水县草料资源的利用现状,提出以下开发利用途径。
 
草料资源利用现状
2.1  草料资源分布状况
2.1.1  草山资源分布特点
    由于泸水县的特殊地理环境,地形复杂、植被多样、海拔高差较大,有亚热带、暖温带、寒温带等气候类型;有低山河谷、半山、亚高山等地貌类型;由于气候和地貌的影响,“立体气候”特征明显。草场的分布较为零乱、破碎,以疏林和灌木草场为主。面积达70hm2以上的草场几乎没有,主要以6~15 hm2的零星草场为主。从低山河谷到高山,草场呈条状、带状、棱状、斑状等分布;草丛类草场面积为1.4万hm2,占18.1%,疏林草场面积为3.63万hm2,占47%,山地灌木类草场面积为2.7万hm2,占34.9%。牧草种类繁多,禾本科牧草达70余种,分布广而常见的有40余种。牧草产量及质量随海拔和季节的变化差异较大,低山河谷地带有高大禾草和中禾草分布,鲜草产量较高,达7.5t/hm2,但饲草质量较差,利用率低;半山及高山地带的牧草质量较好,但植株矮小,产量较低,仅达1.5t/hm2左右;在河沟两岸、田埂及耕地边缘的饲草品质较好,产量也较高,可达3t/hm2以上。
2.1.2  秸秆类饲料资源
    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深入,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种植业逐步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饲料来源。农作物秸秆在泸水县是一种潜力极大的饲料资源,每年约有10万吨农作物秸秆,如稻(Oryza sativa)草、玉米(Zea mays)秸、小麦(Triticum aestivum)秸、荞(Fagopyrum esculentum)秆、豆秆、蔓及甘蔗(Saccharum sinense)渣等,利用率仅15%左右。
2.2  饲草资源的利用现状
2.2.1  天然草场资源的利用现状
    泸水县有草山草坡7.73万hm2,其中可利用面积达5.8万hm2,已利用面积为4.33万hm2,仅占56%。在省、州、县畜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改良草场面积为94.8hm2,人工草场面积为23.2hm2。全县有80%的草场分布在坡度30度以上的山坡地带,且远离村寨,牧道和饮水条件较差,极少进行放牧利用,造成牧草资源的极大浪费。在村寨附近及饮水条件较好地区的草场,由于严重过牧,加之利用单一,主要以放牧为主,草场退化严重。牧草季节性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群众没有刈青晒干以及制作青贮的习惯,夏秋季牧草的利用率不到30%,冬春季饲草又十分缺乏。
2.2.2  秸秆饲料资源的利用现状
    全县秸秆资源十分丰富,但品质较差,粗纤维含量较高,利用率仅15%左右,除豆类茎蔓易加工外,其余的稻草、玉米秆、小麦秆、荞秆等多被焚烧。目前,已在泸水县的大兴地、上江和老窝等乡镇推广少量的秸秆青贮及氨化。
 
存在问题
3.1  重利用、轻保护、无建设
    由于泸水县远离村寨的草场利用程度低,村寨附近的草场过度放牧,农户只管放牧,不进行保护,更谈不上建设,导致草场的严重破坏。
3.2  草场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全县大部分草场为天然牧场,人工草场面积小,草场基础设施投入较少。
3.3  缺乏草原行政机构
    草原管理及监理机构没有设立,对破坏草场的行为无法有效干涉与遏制。
3.4  草场改良力度不够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草场改良力度不够。泸水县的草场改良已进行了十多年,但改良后没有进行有效维护,现存改良草场面积仅有66.67hm2。全县人工草场面积有23.2hm2,集中连片的仅有6.67hm2,其余的零星分散。
3.5  秸秆利用率低
    泸水县的农作物秸秆利用主要在老窝乡,以干草的形式利用,没有进行氨化、青贮,在其它乡镇,秸秆的利用率更低。
3.6  草场负荷过重
    根据草山资源普查结论,泸水县的实际载畜量大于理论载畜量,超载较严重。
3.7  有害杂草侵入草场
    80年代以来,紫茎泽兰(Eupatoraum coelestjum)大量侵入,有效牧草面积减少。
 
建议和措施
4.1  逐步加大天然草场资源的开发力度
   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草场建设力度,调动各级政府、企业、群众等方面的积极性,参与草场资源的投资开发,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总结以往草山建设的经验,逐渐向外辐射推广,先近后远,条件好的草场应优先列入开发计划;推广先进的草地改良技术,重点进行灌草丛类草地的改良,推行以草定畜、分区轮牧、畜禽良种化、优化畜群结构、短期育肥和畜群快速周转等先进经营方式,提高天然草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4.2  建立优质高产人工草地
    人工草地比天然草地产草量高5~8倍,粗蛋白含量高3~5倍。在半山一带发展肉牛、山羊等为主的草地畜牧业,建立以皇竹草(Pennisetum purpureum × P. Typhoideum)、非洲狗尾草(Setaria sphacelata)、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等为主的人工草地;在低山河谷发展以肉牛为主的草地畜牧业,建立以皇竹草、非洲狗尾草、伏生臂形草(Brachiaria decumbens)等为主的人工草地。同时,推行林草、果草、农牧结合的模式,在林、果空隙地种植牧草,既可收获牧草,又可改善林、果地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大力推广冬闲田种植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解决冬春饲草短缺的问题。
4.3  加强领导,加大投入
    泸水县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把种草养畜作为山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来抓,制定相应配套保护政策,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资金投入上采取多渠道、多层次投入,促进泸水县草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4.4  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农民观念
    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发展草食牲畜的经济意义。从落后的自然经济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商品经济的轨道上来,把饲养畜禽与商品经济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宣传,提高群众对科学技术的了解,使群众认识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的重要性,提高群众对种草养畜的认识,推动草场建设,促进草地畜牧业的发展。
4.5  推广养殖新技术,减轻草地放牧压力
    推广半圈饲养与补饲配套技术,减少放牧对草场的压力,保护草地生态环境,既提高牲畜出栏率,又增加农民收入。
4.6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
    对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的使用,坚持谁使用、谁投资、谁管理的原则,在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根据农民意愿,通过土地的有效流转,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用业主承包、租赁等形式,走“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路子,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逐步扩大养殖规模,把草地建设与良种畜禽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在泸水县形成“龙头企业+饲草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真正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4.7  充分利用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
    泸水县每年有大量稻草、玉米秸和豆秸等农副产品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可通过氨化、青贮和微贮技术的推广,把长期没有被利用的农副产品转化成饲料喂养牲畜,转变成肉、奶等畜产品。农副产品的充分利用不仅能解决秋冬季牲畜饲草的不足,且能较大地降低饲料成本,提高草地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农副产品综合利用示范村,以带动和促进全县农副产品的开发利用,从而,促进全县畜牧业的大发展。
4.8  健全草原法制和草地监理机构
   为进一步加强草场建设、管理工作,促进草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应加大对《草原法》的学习和宣传力度,普及草业科学知识,介绍草地建设、管理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制订符合当地实际、有利于草地建设、管理的条例和规章制度,以法管草,确立草场建设、管理、利用和保护的合法性。


*作者简介:马文张(1970- ),男,白族,本科,畜牧师,1993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
E-mail: yunnanmwz@sina.com,Tel: 0886-363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