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
云南草业(2008)第二期

兔沙门氏菌病的防治

[ 发布时间:2008-04-18 来源: ]
兔沙门氏菌病的防治
 
杨明华1  董仲生2
(1.云南省种兔场,寻甸 655204;2.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昆明小哨 650212)
 
    摘要:兔沙门氏菌病根据发病原因、临床症状作出初步诊断,再进行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涂片染色镜检、细菌培养、动物实验、生化反应、药敏试验)等结果确诊,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兔;沙门氏菌病;症状;诊断;防治
 
概述
    兔沙门氏菌病(Salmonellosis)是由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引起兔的一种消化道传染病,又名兔副伤寒。主要表现腹泻、流产和急性死亡,也可呈败血症,对妊娠母兔危害大。2007年9月昆明市某养殖场的幼兔和怀孕母兔陆续死亡77只,诊断为兔沙门氏菌病,报道如下。
 
发病情况
    昆明市某养殖场于2007年4月引进120只肉用种母兔,至9月初,发展至600多只幼兔和700多只仔兔。近期内,因长期下雨,青饲料供应不均衡。进入9月后,陆续有幼兔及怀孕母兔发病死亡。该病发病急,有的兔看不见症状便突然死亡。有的兔病程稍长,以下痢、流产为主,3~4d内死亡。曾用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类药治疗,均无明显疗效,至9月底止,共死亡77只,其中怀孕母兔13只,幼兔64只。
 
临床症状
    除个别突然死亡外,病兔一般表现为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沉郁,体温升高(可达42℃),下痢,粪便带有泡沫、血丝及黏液,污染肛门周围及后肢。怀孕母兔阴户流出脓性分泌物,阴道粘膜潮红肿胀,随后流产,继而死亡。流产的胎儿水肿,多为死胎,少数弱胎,产出后很快死亡。
 
病理变化
    腹水混浊,可见黄白色沉淀物;各脏器浆膜增厚,呈灰白色;肝稍肿,质脆,表面散在黄色针尖大的坏死灶;脾脏充血,肿大,紫黑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多汁;肾脏散在针尖大的出血点;心冠状沟有出血点;流产的病兔子宫肿大,充血,可见化脓性子宫炎,局部粘膜有纤维素沉着,呈糠麸样,阴道充血、出血。
 
5  实验室诊断
5.1 涂片染色镜检 
    取肿大的肝、脾或发热病兔的血液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的小杆菌。
5.2 细菌培养
    采取病兔肿大的肝、脾,接种鲜血琼脂平板,37℃培养24h。长出圆形、表面光滑,无色半透明的菌落,涂片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的小杆菌,两端钝圆。
挑选典型菌落,接种于麦康凯培养基,37℃培养24h,长出无色半透明、边缘整齐、湿润隆起的小菌落。
5.3 动物试验
    取14只小白鼠,分为7组,每组2只。将肿大的肝脏用生理盐水制成1∶10的悬液;另取典型菌落制成乳剂,于腹腔各注射0.1ml、0.2ml、0.5ml,第7组用生理盐水对照,隔离饲养。结果,试验小白鼠于6~24h内全部死亡,对照的2只健在。取死亡鼠的心血、肝脏涂片、染色、镜检,能见到与病料中相同的小杆菌。
5.4 生化反应
    取麦康凯培养基上的菌落作生化反应试验, 结果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不能分解乳糖、蔗糖,VP(-)、M·R(+)、吲哚试验(-),不分解尿素,能产生硫化氢,并能被A-F沙门氏多价血清所凝集。
5.5 药敏试验
    取纯培养菌作药敏试验,对庆大霉素、恩诺沙星中度敏感,卡那霉素、氯霉素、诺氟沙星、痢特灵高度敏感,土霉素极敏感;对青、链霉素、红霉素、强力霉素、复方新诺明不敏感。
 
6 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  发现病兔立即隔离,用10%漂白粉溶液消毒兔舍及周围环境,每天1次,连续4~5d。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土霉素治疗,1~2ml/kg,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4d。同时,在饲料中,按常规量混入土霉素,全群饲喂。1周后,部分病兔痊愈,病情得到控制,无死兔现象。
 
结果及讨论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病原分离、生化反应,动物接种等结果,诊断为兔沙门氏杆菌病。
    近年来,消化道病原菌耐药现象较普遍,有条件时,应用药敏试验筛选敏感药物,有效地进行预防和控制。有病史的兔场,在加强饲养管理的基础上,应坚持用药物控制。
    一般认为,新兔场养兔较为安全,因没有经验、麻痹大意也会发生沙门氏菌病。这次发病,与气候突变、饲养管理不良,发病后控制不及时有关,造成较大的损失。
     兔沙门氏菌病是一种条件性传染病,各种降低抵抗力及构成传染的因素,均为诱因。加强饲养管理,增强体质,搞好日常卫生消毒,切断传播途径,减少兔与病原菌的接触机会;经常对兔群进行检疫,及时清理病兔,对孕兔进行有计划的药物预防,是控制该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对怀孕前和怀孕初期的母兔可用鼠伤寒沙门氏杆菌灭活疫苗,每兔颈部皮下或肌肉注射1ml,每年2次。
    据报道认为,用本场分离到的病原菌制成灭活苗接种,预防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