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
云南草业(2008)第四期

浅谈马龙县农村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发布时间:2009-01-22 来源: ]
浅谈马龙县农村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金朝东[1],耿家禄
(马龙县畜牧兽医局,马龙 655100)
 
  摘要:动物疫病是兽医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动物防疫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不仅是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重要保障,还是维护食品安全、畜产品贸易和人类健康的需要,针对动物防疫的严峻形势,解决目前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是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及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动物防疫;问题;对策;
 
    动物防疫是兽医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不仅是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维护食品安全、畜产品贸易和人类健康的需要。近十年来,国内许多重大动物疫病(自1998年来,相继发生了口蹄疫、禽流感、山羊痘、布氏病、猪链球菌、狂犬病、蓝耳病等)给畜牧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虽然近几年来各地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动物防疫体系,但因历史、体制、观念、动物饲养的分散性、疫情的复杂性等多种因素决定了动物疫病防制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防疫形势较为严峻。为此,本文就解决马龙县目前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1 防疫工作现状
    马龙县是一个多民族山区农业县,全县有自然村组435个。2007年末,有总人口197804人,农业总产值67658万元,其中畜牧业总产值23964万元,占35.4%,人均畜牧总产值1212元。有大牲畜存栏79410头(匹),生猪存栏165782头,山绵羊存栏180118只,家禽存栏516185只。马龙县自1998年6月发生五号病和2003年5月发生山羊痘疫情后,开展了猪瘟、猪肺疫、鸡瘟、羊痘、羊三联四防等常规免疫和五号病、禽流感、蓝耳病等强制免疫工作,年实施免疫注射达230万头(只)次,免疫率几乎达100%。但据近几年统计上报,因疫病和免疫反应引起死亡(生猪死亡率约2.1%,大牲畜死亡率约0.8%,山绵羊死亡率约3%,家禽死亡率约8%),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30余万元,造成生产性能降低等间接损失高达1450余万元。因此,马龙县动物防疫工作还面临严峻的挑战。
 
2 存在的问题
2.1 基层对防疫工作重视和支持不够,对其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
    基层政府及其人员对动物防疫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误认为动物防疫是业务部门的事,不过问、不参与、不配合,“政府保密度”停留在文件上,其结果形成业务部门跳独角戏,孤军作战,使强制免疫流于形式,工作难以真正落到实处;二是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被拉用严重,在农忙时节被派驻到村组去抓其它工作,这给原本兽医防疫力量就不足的基层雪上加霜;三是对畜牧兽医管理体制中的机构设置、核定编制、财政投入等支持不够;四是对重大动物疫情采取仅能解一时之急的应急式、突击式措施,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不惜任何人力、物力和财力,甚至临时雇用人员来应急,可疫情转缓或疫情过后又无人过问。
2.2 养殖户对动物防疫意识淡薄、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养殖方式
    马龙县是典型的多民族山区县,畜禽多在农村,养殖方式主要是一家一户家庭散养为主,养殖量少,管理粗放,饲养水平低,防疫意识差,规模化程度、饲养技术力量、疫病防范能力等参差不齐,山区半山区防疫工作量大,散养户的防疫成为防疫工作的死角,易造成重大动物疫病隐患,区域性疫病防不胜防。
2.2.2 认识程度
    长期以来我国动物疫病防控都处于封闭、保密状态之下,养殖场及农户“重养轻防、轻防重治”的思想普遍存在,致使社会整体防疫意识淡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公共卫生意义未能得到充分认识,出现了畜禽生产、经营者,尤其是散养户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的主动性不够,畜牧产业内各自为政,共同防范动物疫病风险责任意识匮乏等现象,相当多的中小规模养殖场没有建立规范畜禽养殖免疫档案,缺乏免疫效果评价和监测机制。
2.2.3 养殖观念
    广大农村散养户大都是在居家庭院饲养牲畜和家禽,人畜、人禽不能分居,甚至是同一口锅煮食品和饲料,卫生条件恶劣,人与畜禽长期密切接触,一旦发生疫情,很容易交叉感染传播。加之长期受小农经济意识和传统思维的影响,畜禽养殖仅仅是副业,“重养轻防、轻防重治”的思想普遍存在,农村中随意抛弃病死畜禽,甚至宰杀食用,动物疫病整体防控非常被动。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实施难度较大
2.3.1 执法力度不够、依法治疫难度大
    兽医法律法规尚未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有法不依、有法难依时有发生,加之监督执法力度不够,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和经费支持造成旧的疫病尚未得到控制,新的疫病又不断出现,一些农户缓报、瞒报动物疫情,病死动物尸体不能依法处理,传染源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流通环节(屠宰加工、贩运等)缺乏有效监管。
2.3.2 防检结合、以检促防相关制度没落到实处
    由于多数地区有无耳标和免疫证并不影响畜禽的出售上市,对牲畜佩戴耳标不配合,这削弱了畜主的防疫意识,造成养殖户甚至部分防疫员对推行《动物免疫标识制度》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也造成了免疫标识从某种意义上只能起到应付上级检查的作用。
2.3.3 投入不足,防疫经费、报酬得不到保障
    防疫服务收费难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有效开展。税费改革后,防疫费收缴难度更大,基层防疫员付出的劳动和得到的经济报酬反差大。导致防疫工作无法到位,免疫质量和密度得不到保障,从而挫伤了群众自觉参加防疫的积极性。虽然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近年来不断在增加投入,但远远不能满足防控工作的需要,平时用于免疫死亡的补贴(仅为100~300元每头只)没有足够的经费保证,特别是牛、猪的扑杀或免疫死亡补贴明显低于市场价值,农民群众反应强烈。同时经费不足也导致难以正常开展疫病监测、检验、诊断等工作。
2.3.4 基层动物防疫体系较薄弱、防疫工作量大、队伍不稳定
    在整个动物疫病防控中,工作重点、难点在基层。乡村防疫员处于最基层、最关键的一环,所有防控措施最终都要由乡、村级防疫体系落实下去。全县共有村级防疫员91人,每年承担着近230万头(只、次)的免疫工作,几乎常年在工作,而每人每月仅有65元的定补。由于防疫员报酬低、社会地位低,工作量及防疫工作阻力大,既脏又受苦受气,工作积极性严重受挫,普遍存在“厌战”情绪,已有60%的村级防疫员提出不愿意干,造成村防疫员流失、老化现象十分普遍,很难做到及时有效开展防疫工作。另一方面因体制、编制等原因,新生力量进不了防疫队伍,导致乡村两级动物防疫队伍老龄化、文化层次低等断层现象,很难适应日趋严峻的动物防疫形势。
2.4 动物防疫基础设施薄弱、防疫水平低、手段落后
    村防疫员是动物防疫体系最基层的“腿”,常规的免疫注射、牲畜的存栏、出栏摸底和疫情报告都需要他们来完成,而村级兽医室名存实亡,防疫体系仍不完善,常使疫苗在运输和贮运过程中失效,免疫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少数免疫仅注重交通沿线和专业大户,空白区域大,从而使广大群众对基层兽医和免疫工作产生了不信任感,严重影响防疫工作的开展;基层检疫工作仅凭肉眼检疫,难以保证动物疫病不通过流通渠道传播;城乡信息联网体系缺乏,山区交通、通讯不便,信息闭塞,疫病的防治信息和技术不能及时传达,动物疫病防制体系亟待现代化。
 
3 对策和建议
3.1 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实行严格的动物检疫、计划免疫和市场准入制度
    坚决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各级政府要利用各种会议、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形式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广大群众树立“防重于治”的观念,从而提高群众的防疫意识和科学养殖技术;加大打击和防范力度,坚决制止私屠滥宰、运输和出售病害动物及其产品、逃避检疫监督等不法行为;切实执行“防检结合、以检促防”,即实施动物产地、运输、屠宰检疫时,要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把关,把免疫标识作为出具检疫合格证的必要条件,逐头检查免疫证编码与耳标编码是否统一,对宰前检出疫病的动物和宰后检出的动物产品必须依照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做好免疫证、耳标回收工作,严禁售前突击补打,真正做到无标动物不上市交易。对实行强制免疫的猪、牛、羊实行免疫耳标、免疫证、免疫档案制度,做到“一畜一标一证”;要把动物耳标、疫情监测体系、产地检疫和动物防疫监督执法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严格的追溯制度和疫情快速反应机制,使动物防疫执法监督管理工作步入依法管理的轨道;要借鉴当今西方国家动物防疫管理的成功经验,如官方兽医制度,建立健全兽医行政管理体制。
3.2 切实加强领导,增加投入,稳定和加强乡村畜牧兽医队伍
    动物防疫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急需有一支数量充足、熟悉业务、专业化、职业化的兽医队伍来保证。为加强动物防疫力度,实行政府和业务部门双轨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签订动物防疫目标责任状,切实将动物防疫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及主要领导的业绩考核范围;各级政府要把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并加大对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投入,对村级防疫员给予极为合理的定额动物防疫经费补助,并将其纳入市(县)级财政预算;要有计划地解决乡镇站人员的空编和编制不够的问题,做好防疫人员的选拔任用工作,建立健全村防疫员队伍,不断从大中专毕业生中择优录用学有所长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基层,增强后备新生力量;定期对基层防疫员进行业务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工作,提高工作能力和执法水平。
3.3 动物疫病防制体系现代化,构建城乡信息联网体系平台
    为准确掌握国际国内动物疫情情况,确保畜产品卫生安全必须及时收集国内外、省内外、区内外动物及其产品的市场交易信息和疫情动态。电子政务、网络办公早已趁于市场化,各基层畜牧兽医站必须建立城乡配套的信息收集、报告、发布网络平台,通过信息的处理和分析研究,引导农民适时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把握市场,控制疫源,增强超前防范意识。
    总之,动物防疫体系的建立应当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定中长期动物防疫规划。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执行动物防疫相关的法律法规,早日推行“官方兽医制度”,积极完善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机制。同时要加强动物防疫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从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出发,采取科学规划、防疫、检疫、净化等综合防治措施,及早预防、发现、控制或消灭动物疫病,为养殖者提供安全的生产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维护公众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沐琼华.墨江县农村动物防疫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 云南畜牧兽医,2007(6)
[2] 高洪,赵汝. 兽医防疫形势与问题的思考[J]. 云南畜牧兽医,2000,(S1)
[3] 张彦明.动物性食品卫生学[M](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4] 朱维正.新编兽医手册[M]. 北京:金盾出版社,1993


[1]作者简介:金朝东(1960-),男,汉族,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免疫注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疫病调查、诊疗、市场检疫及相关科技推广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