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
云南草业(2008)第四期

泸水县农村布鲁氏菌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 发布时间:2009-01-24 来源: ]
泸水县农村布鲁氏菌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涂先云1, 欧查辉2, 杨贵树3
(1.泸水县畜牧兽医站,泸水 673100;2.泸水县畜牧兽医局,泸水 673100;3.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院,昆明 650201)
 
  摘要: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为了解本病在泸水县农村的流行情况,对来源于4个乡镇畜牧生产者的245份血样用试管凝集试验进行了血清学检测,结果发现有33份为阳性,血清阳性率13.47%,因此,须加强布鲁氏菌病的防治工作。
关键词:家畜;布鲁氏菌病;农村;血清学;调查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又称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布鲁氏菌属有6个种,即马耳他布鲁氏菌(Brucella melitensis)、流产布鲁氏菌(Br. abortus)、猪布鲁氏菌(Br. suis)、林鼠布鲁氏菌(Br. neotomae)、绵羊布鲁氏菌(Br. ovis)和狗布鲁氏菌(Br. canis)[1]。习惯上称马耳他布鲁氏菌为羊布鲁氏菌,流产布鲁氏菌为牛布鲁氏菌。各个种与生物型菌株之间,形态及染色特性等方面无明显差别。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轻重不一的发热、多汗、关节痛等症状。在农村,染疫的家畜是主要传染源,发病前病人由于与患畜及其产品或被细菌污染的食品接触而感染布鲁氏菌病。
    据报道,我国自1905年首次报告布鲁氏菌病以来,现已在全国29个省市区发现不同程度的流行。布鲁氏菌病不仅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和人口优生优育问题,同时还影响畜牧业、旅游业以及经济发展[2]。如何加强动物疾病防治工作,控制、消灭人畜共患病是我们从事兽医工作的职责,也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责任所在。为了解布鲁氏菌病在泸水县的流行情况,笔者在泸水县的四个乡镇,以畜牧生产经营者为对象,开展人布鲁氏菌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及方法
1.1 被检血清
    采集泸水县片马镇、六库镇、老窝乡、洛本卓乡农村畜牧生产经营者血样共245份。
1.2 布鲁氏菌试管凝集抗原、标准阳性血清,购自农业部成都药剂厂。
1.3 血样的采集与处理
    静脉采血,自然析出血清,在24h内送检,最迟超过3d。对不能按期送检的血清,每0.9ml血清加5%石炭酸0.1ml,立即振荡混合,确保血清无明显蛋白凝块,无严重溶血和腐败气味。
1.4 试管凝集试验
1.4.1 每份血清用4支试管,按表1加入0.5%石炭酸生理盐水,然后用1ml吸管吸取待检血清0.1ml,加入第一管中,吹吸3次后,吸出1.5ml弃舍,再吸0.5ml于第二管,依次吸混合至第四管,混合后弃去0.5ml,血清稀释度依次为1∶25、1∶50、1∶100和1∶200,各管液量均为0.5ml。
1.4.2 每管加入用0.5%石炭酸生理盐水20倍稀释的布氏杆菌试管凝集抗原0.5ml,每次试验设抗原对照(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对照),按表1加入各种成份。
1.4.3 加完抗原后,充分摇匀,置37℃温箱4~10h,再移置室温18~24h,此时各管的血清稀释度分别为1:50、1:100、1:200和1:400
 
表1  布鲁氏菌试管凝集试验          单位:(ml)
成份
血清稀释度
对照
0.5%石炭酸生理盐水
待检血清
抗原(1:20)
1:25   1:50   1:100  1:200
抗原对照 阳性对照 阴性对照
        1:25     1:25
2.4    0.5    0.5     0.5
0.1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         -
-        0.5      0.5
0.5       0.5      0.5
 
1.4.4 用“+~++++”记录每管的凝集程度,以判定结果。
    ++++ 液体完全透明,菌体完全凝集呈伞状沉于管底,振摇时,沉淀物呈片状和絮状,为100%凝集。
    +++ 液体略呈混浊,菌体大部沉降于管底,呈伞状,为75%凝集。
    ++ 液体不甚透明,有明显的颗粒状凝集,为50%凝集。
    + 液体不透明,有少量颗粒状沉淀,为25%凝集。
    - 液体不透明,管底无颗粒状沉淀,不凝集。
    出现++以上凝集的血清最高稀释度即为该血清的凝集价。
    人、牛、马和骆驼凝集价1:100以上;猪、羊凝集价1:50以上判为阳性;人、牛、马、骆驼1:50,猪、羊1:25为可疑。
 
结果
    对来自泸水县片马镇、六库镇、老窝乡、洛本卓乡四个乡镇的农村畜牧生产者的血清共 245份进行了布鲁氏菌病的血清学检测,结果检出阳性血清33份,阳性率为13.47%。对阳性血清的统计结果详见表2。
表2 阳性血清的统计结果
试验结果
临床症状
年 龄(岁)
职 业
性 别
++
+++
病故
11~30
31~40
41~65
饲养员
屠宰员
30份
3份
9人
23人
1人
9人
12人
12人
31人
2人
16人
17人
90.91%
9.09%
27.27%
69.70%
3.03%
27.27%
36.36%
36.36%
93.94%
6.06%
48.46%
51.52%
 
    在本次布鲁氏菌病的血清学调查中,阳性率以出现++结果的血清样数最高,共30份,占90.91%。在33份阳性血样中,有23人出现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占69.70%,有9人处于亚临床感染状态,占27.27%,有1人发病死亡,占3.03%;按年龄段分析,11~30岁、31~40岁和41~65岁分别占27.27%、36.36%和36.36%;按具体工作分析,在阳性结果中90%以上为饲养员和放牧员;按性别分析,女性占51.52%,略高于男性。
 
3 讨论
    在我国,人布鲁氏菌病最多的地区是羊布鲁氏菌病严重流行的地区,从人体分离的布鲁氏菌大多数是羊布鲁氏菌,一般牧区人的感染率要高于农区,患者有明显的职业特征[3]。而且人的布鲁氏菌病主要以接触传播为主,感染程度直接与易感动物(人)和传染源(患病动物)的接触程度呈正相关[4]。人群中布鲁氏菌病的感染和患病与职业密切有关,职业不同,布鲁氏菌病感染和患病率亦不同,但都与病畜有直接接触。感染率和患病率依次是放牧>兽医>饲养>屠宰员。而且患病率与从业年限呈正相关。放牧人员经常与牛羊接触,然而他们往往又是缺乏相关知识和防护措施,是感染率和发病率圴居首位的主要原因[5]
    鲁翠芳等[6]对广西80个县的27587人进行了布鲁氏菌病重点人群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阳性率为0.24%。其中以兽医及配种人员感染率最高,性别间差异不显著。王显军等[7]对山东省从1994~2003年布氏菌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人间阳性率为6.36%。本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畜牧业生产经营者布鲁氏菌病血清学检测阳性率高达13.47%,这与我们调查的对象是最基层的畜牧业生产者(饲养员和放牧员)有关。王显军等[7]报道:在287例病人中通过接触羊或污染物而感染者占86.79%(其中流产羔羊感染者占24.06%,接触自家喂养羊而感染者占59.91%,剥离羊皮而感染者1.42%,梳羊毛者占0.47%,接触污染的粪便者0.94%),自家不养羊而接触史不明者占13.21%。在329例病人中男、女之比为3.01:1,男性高于女性;发病以青壮年为主(20~59岁占75.38%),范围在4~81岁。农牧者占93.29%,工人占1.56%,学生占5.06%。四季圴发病,以春夏多发,占81.46%。本调查结果,阳性人员的年龄从11岁至65岁均有分布,女性虽然略高于男性,说明该病的感染与年龄、性别关系不大。由于本次调查的四个乡镇地处横断山中部,山高坡徒,加之又无固定放牧场所,造成布鲁氏菌病在牲畜中普遍流行,最终导致感染人。值得注意的是在本调查阳性者中有27.27%的人无临床症状,因此,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有必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
    刘晓丽等[8]调查显示,在牧区和农牧区有56%的人参与放牧,有35.29%的家庭与牲畜共用生活用具(特别是水桶),有71.76%的人在从事接产、屠宰等高危接触时不戴防护手套,有100%的人在进行牲畜交易中没有意识索取检疫证明,而有58%的人有意出卖病(死)牲畜,有23.53%的人或家庭食用病(死)牲畜肉(主要是经济原因导致)。布病更多地表现出生活习惯和行为疾病的特征。这是为什么布病往往发生于特定的地区(农牧区)和特定的人群(存在与牲畜接触)的关键原因。说明在特定的区域布病是通过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而传播的。
    本调查中虽然未对畜牧生产经营者的相关行为等进行系统调查,但由于泸水县地处边疆山区,经济欠发达,人民生活贫困,文化相对落后,畜牧生产过程中卫生条件差,防护意识淡薄或没有条件防护,农民生活习惯和行为等与刘晓丽等[8]的报道基本一致。因此,预防和控制布病需要通过畜牧兽医及卫生防疫等部门,有组织地开展有关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以尽可能地改变或减少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同时,积极、有效地开展防治措施。主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①消灭或控制传染源。采取“淘汰病畜、病健畜分群放牧、菌苗免疫”等有效防制措施,对引进的家畜进行严格隔离检疫,加强对交易市场家畜的检疫。②切断传播途径。大力进行卫生宣传,搞好粪便和污水处理,保护水源;加强畜产品的卫生监督管理。③保护易感人群。凡从事畜牧业的兽医、饲养员、挤奶员,皮毛肉类、乳制品加工销售人员、野生动物园的饲养训兽员及从事实验室细菌培养的检验人员等,在接触牲畜流产物、排泄物及受染物等时,严格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游客不随便触摸家畜,防止受到感染。④定期检查,积极诊治。
 
参考文献
[1] 蔡宝祥. 家畜传染病学[M](第四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 云南省卫生厅主编. 云南地方病图集[M](第一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3] 赵永利,吕景生,张士义.中国人间布氏菌病防治概述[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2,7(6):360-362.
[4] 尚德秋.布氏病的地理流行病学[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2,7(6):354-635
[5] 窦慧芬,杨幸,魏德琼,等. 云南省人间布氏菌病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94,13(1):50-52
[6] 鲁翠芳,秦石英. 广西人间布鲁氏菌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广西预防医学,1999(1):364-367
[7] 王显军,冯开军,李忠,等. 1994~2003年山东省布氏菌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5,20(1):34-36
[8] 刘晓丽,黄志刚,麻春雷,等. 布病传播与农民生活习惯和行为关系调查分析[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8,23(3):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