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
云南草业(2009)第一期

巧家县人工草地建设的模式和建议

[ 发布时间:2009-03-19 来源: ]
巧家县人工草地建设的模式和建议
 
孟兴荣[1]
(巧家县动物卫生监督检验所  巧家 654600)
 
    摘要:针对巧家县草地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巧家县开展人工草地建设的模式和建议。
关键词:巧家县;人工草地;建设模式
 
概述
    巧家县从1987年开始进行草地改良和建植人工草地,在多年来的草地建设、保护、管理利用工作中,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草地生产能力得到提高,促进了草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全面发展。受益区广大干部、群众充分体会到了种草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施草原建设和保护工程,推进退牧还草,发展灌溉草场,恢复草原生态植被。草地生产建设则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面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形势,草业面临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步协调发展的问题。
 
草地资源及现状
2.1 草地资源及分布
    巧家县有草山草坡面积19.03万hm2,可利用面积15.95万hm2。现存面积8.07万hm2,其中,天然草地7.15万hm2,江边河谷占12.7%,二半山占20%,高二半山占23.5%,高寒山区占25.6%,3000m以上占18.2%;人工草地有0.92万hm2,主要分布于药山、老店、崇溪三个乡(镇)。
2.2 草地现状
    天然草地的现状是:管理粗放、过牧、重牧现象突出,优良牧草退化严重,杂、害草滋生,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不高,固土保水能力差。据统计,巧家县天然草地平均鲜草产量为8.295t/hm2,其中,江边河谷18.115t/hm2,二半山区6.876t/hm2,高二半山区7.255t/hm2,高寒山区9.161t/hm2。饲养一个黄牛单位的草食畜需1.15hm2草地。草地的退化严重制约着巧家县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导致巧家县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
2.3 草地建设
    由于巧家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把草地建设、保护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草地改良、人工种草作为高寒山区脱贫致富的一项温暖工程来抓,也作为长防水保的一项生态措施;在中央、省、市、县的共同投资和努力下,从1987年开始进行草地改良和建植人工草地,20余年来,累计建植人工草地9200hm2。在草地建设保护、管理利用工作中,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实现了保护草地植被、维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草地的目的。
 
草地建设目标
    二十年来,巧家县在草地生产建设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面对新形式的挑战,我们要立草为业,把草业生产建设提高到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生态先行的战略地位上来认识,把草地生产作为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逐步实现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树立种草养畜以草为业的全局观念,在草地生产建设上不能仅仅局限于高寒山区,要着眼于各类地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有针对性地发展草业,做到因地种草、适地种草,真正把草业在巧家县做活做大,为巧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巧家县草地生产的发展模式
4.1 高寒山区草地建设
4.1.1 概况
    高寒山区分布于巧家县海拔2400~3300m的地区,主要草地类型为草甸,该区草地面积大、坡度平缓、海拔高、气候冷凉、无霜区短,仅120d;人均有草地0.23hm2,少数地方人均有草地1hm2之多;人均耕地较多,达0.2hm2,少数地方人均耕地达1hm2;目前,由于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有人经营耕地超出1hm2的现象。该区占全县草地的35%,为现存的改良草地、人工草地的主要分布区。
4.1.2 发展方向及途径
    在该区应充分利用草地面积较大的优势,大力发展以绵羊为主的草食牲畜,兼顾发展黄牛、马、驴、骡,适当控制生猪发展,走放牧为主的家庭牧场之路。
    进一步完善管理,在保护现有草场的同时,对天然草地实行改良,对部分陡坡地实行退耕还草,逐步扩大改良草地、人工草地的规模。加大对草地的培育保护力度,落实草地轮牧及休牧制度,动员草地承包户积极进行草地的除杂、补播和施肥,进一步提高草地生产力,提高牲畜出栏率和商品率,增加经济收入。
4.1.3 建设模式
    针对高寒山区的实际,对天然草地和现有人工草地进行保护、建设的基础上,实施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具体措施为:
4.1.3.1 对原生植被较好、优良牧草比重大的天然草地进行封育(禁牧)、除杂、施肥、补播,使草地得以休养生息,提高优良牧草的比重,改善草地植物群落,提高草地质量。
4.1.3.2 对优良牧草退化严重、杂害草较多的草地进行全垦,引入优良牧草,建立优良草地植被,适宜牧草种有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等。
4.1.3.3 结合农村人口转移和种植结构的调整,利用轮歇地、陡坡地退耕种草建植人工草地,大力提倡光叶紫花苕(Vicia villosa var. glabrescens)或其它豆科牧草与粮食作物间作套种,培肥地力,增加牲畜的草料供给。
4.2 二半山区草地建设
4.2.1 概况
    二半山区包括海拔2400m以下至1200m以上的地区,该区地形地貌复杂,沟壑相间,纵横交错、山势陡峭、山高谷深,在山梁间形成小面积凹地、台地、缓坡地,土地肥沃,气候多样,有“一山多气候,十里不同天”之说,雨量充沛。年降水量975.4~1288.8mm,光、热条件较好。草地类型多样,草地面积占全县草地的43.5%。
4.2.2 发展方向及途径
    二半山区草地建设应立足当地实际,科学规划,分类建设,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利用方式进行放牧或刈割,建设适宜的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通过新建人工草地提高草地生产力,增加载畜量。二半山区草地牧业的发展由于受天然林和人工林实施封山育林保护措施,发展空间有限。因此,在草地牧业发展中应顾全大局,结合宜牧天然草地的改良和新建人工草地,积极开展退耕还牧,把适宜种草的陡坡地纳入种草区域,推广地埂种草,农闲田地种草,果园种草多重并举,增加草地面积。在草地建设中应建设刈牧兼用和刈割草地为主的人工草地,探索山羊舍饲或半舍饲的生产模式,推动二半山区山羊、黄牛和驴为主的草地牧业生产发展模式。
4.2.3 草地建设模式
    针对巧家县二半山区的实际,在草地建设上可采取以下措施:
4.2.3.1 加强对天然草地资源的保护,清除杂害草,引入优良牧草进行草地改良,对退化严重的草地采取重新建立草地植被的模式,提高草地生产力。在牧草品种上可选用白三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鸭茅、多年生黑麦草、多花黑麦草、非洲狗尾草(Setaria sphacelata)、东非狼尾草(Pennisetum clandestinum)等。
4.2.3.2 充分利用光、热、水条件较好的优势,引进种植高产优质饲草,如:多花黑麦草、菊苣(Cichorium intybus)、甜高粱(Sorghum vulgare)、高丹草(Sorghum vulgare × S. sudanense)等。
4.2.3.3 利用冬闲地种草,粮食收获后,冬春土地大多闲置。在草地生产建设中应立足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在粮食收后种植多花黑麦草、光叶紫花苕,以充分利用冬春光热和土地资源。为养殖户提供更多的优质青绿饲料,实现更高的养畜效益。
4.2.3.4 在草地资源有限的地区,开展适度规模的零星种草,充分发挥其资源的最佳效果,为增加草地植被覆盖和草地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4.3  江边、河谷区草地建设
4.3.1 概况
    江边河谷区属南亚热带气候,全年基本无霜,海拔1200m以下,年降水量800mm左右,草地面积占全县草地面积的12.7%,该区牧草产量高,但草质差,利用率低。
4.3.2 发展方向及途径
    江边河谷区草地建设应以部分农户适度规模养殖山羊、黄牛为基础,建立适宜的草地生产模式。利用光、热条件好的优势,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有条件的农户积极开展适度规模的牛、羊舍饲养殖,为该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草地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4.3.3 草地建设模式
    针对实际,在草地生产建设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4.3.3.1引导规模养殖户利用适度的草山草坡全垦或条耕进行人工种草和草地改良,利用坡耕地种草。适宜的热带亚热带牧草品种有:黑籽雀稗(Paspalum atratum)、伏生臂形草(Brachiaria decumbens)、非洲狗尾草(Setaria sphacelata)、品托氏花生(Arachis pintoi)、圭亚那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大翼豆(Macroptilium atropurpureus)等。
4.3.3.2 引进高产优良牧草:如高产的王草(Pennisetum purpureum×P. typhoideum)、德宏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 cv.Dehong)、墨西哥类玉米(Euchlaena mexicana)、高丹草(Sorghum vulgare × S. sudanense)等进行分散种植,为牲畜提供高产的青绿饲草。
4.3.3.3 利用冬闲田地种草,冬闲田地可种植多花黑麦草、光叶紫花苕、紫花苜蓿等,以充分利用冬春的光、热和土地资源。以发展肉牛、奶牛为主的养殖户,在种植优质高产牧草的同时,还应积极开展青贮玉米(Zea mays)的种植,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作物秸秆进行氨化、青贮,为肉、奶牛提供更多的草料,实现更好的养畜效益。
 
结论
    综上所述,草地生产建设必须结合当地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不仅要以环境质量或生态平衡作为唯一的或首要的目标,把草地建设保护及利用与人们的需求相结合,建立起生态合理、经济可行、社会可接受的草地生产模式。根据当地实际,草地生产建设必须在保护好现有草地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按不同地区的生产需求实际,进行分门别类的规划建设,做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草畜结合,不断探索适宜草业发展的新途径,把种草养畜与种植业结构调整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草业作为一项产业已逐步被人们所接受,正在改善和调整着传统的农村产业结构。一个以草为业、以畜为纽带的草地生态系统,作为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巧家县的草地生产发展,必须在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前提下,才能使草地生产在不远的将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1]作者简介:孟兴荣(1956- ),男,汉族,中专,畜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