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
云南草业(2009)第一期

规模养猪的疫病防制

[ 发布时间:2009-03-23 来源: ]
规模养猪的疫病防制
 
丁淑艳[1],陈新强,张永秋,施瑞娟
(德宏州盈江县畜牧兽医局,盈江 679300)
 
    摘要:目前,养猪业主体还以千家万户小规模养殖为主,养殖效益在规模、成败在防疫。环境、营养和防疫是养猪业的三大组成要素,在整个防疫中圈舍卫生是基础、防疫技术是关键、饲养管理是保障。从猪圈舍、饲养管理和免疫等方面详细介绍规模养殖户生产中如何做好猪疫病防制及疫苗使用注意事项,旨在规模养猪户的思想上接受、注重猪防疫观念,提高猪防疫技术水平。
关键词:猪;规模养殖;疫病防制
 
    动物疫病防治是养猪技术水平的综合反映,这里所说的动物疫病包括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普通病。重新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将动物防疫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动物防疫已是政府行为,是执法工作,而不是以前单纯的部门和技术推广工作。规模养猪户(场)和养猪小区既是发展养猪业的重点区,更是疫病爆发、传播的高危区,做好防疫工作,保证免疫质量,是确保防疫工作全面达标的关键环节,也是杜绝疫病给养猪户带来经济损失的重要措施。规模养猪户搞好防疫工作做到:一是树立正确的防疫观念,充分认识防疫工作在养猪过程中的重要性,要积极配合各级防疫机构搞好防疫工作;二是防疫要到位,防疫过程中要做到疫苗领取有记录,注射有档案,村动物防疫员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和注射的方法,进行现场注射或指导、监督注射,并做好防疫工作记录。规模养猪必须树立“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一套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确保养猪安全生产,使养猪户获得更大经济效益,搞好动物防疫工作的重点是以圈舍饲养(饲养场)为主的动物防疫条件和免疫等。
 
1 猪场的卫生建设与卫生设施
1.1 饲养场选址
    一般要求地势较高、干燥平坦、背风向阳、排水方便;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电源较近,电压稳定;既要远离公路、铁路、机场、河流、村镇、工厂、学校,特别是远离其他畜禽场、屠宰场、垃圾站,又要交通便利;既要立足于目前规模,又要考虑长远发展;既要考虑外来污染,又要考虑环境保护。饲养场要合理规范化,科学布局。场周围应筑围墙,最好有防疫沟或隔离带。生产区要谢绝参观或禁止外人进出,出入车辆和人员要进行消毒,场内净道、污道分设。在养猪舍(圈)进出口处铺一消毒池,有助于防止病原被脚带进养猪舍(圈),并进行定期投药与消毒;要备有专用饲养工具,不得与生活用品混用。
1.2 建立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
    规模养猪场防止带菌(毒)猪引起感染的最好方法就是采用“全进全出”的办法,在整批出售后,猪圈舍和饲养区经过全面彻底清扫消毒,再整批进入饲养;也可采取分小区“全进全出”的方法,轮流更新,这样有助于消灭病原和切断传播途径。
1.3 建立检疫、隔离观察制度
    引进或调进猪应在采购地区进行疫情调查,经过产地防疫检疫机构检疫并取得检疫证明和预防注射证明,在进场前必须进行检疫和消毒,隔离饲养观察一定时间,经过免疫注射及驱虫,确认无病后才能进入饲养区。猪出场、销售或屠宰,要经过当地防疫检疫机构检疫并出具证明。规模养猪户饲养的猪要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检疫(如布病、W病等进行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对检出的阳性猪要隔离,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进行治疗、淘汰、屠宰或扑杀等,建好健康群。
1.4 建立消毒制度
    要克服单纯注重疫苗免疫和药物治疗而忽视消毒工作的倾向。饲养场和圈(舍)的进出口处要设消毒池,要经常保持消毒液的有效浓度,有条件的可设紫外线灯照射消毒。场区环境要经常清扫整理,排除污水;每季进行一次清扫消毒;圈(舍)内实行每周一次的定期消毒或每批猪出栏后进行一次彻底清扫消毒。对出栏后的圈(舍)和设备以及周围环境用2~3%的氢氧化钠溶液全面喷洒,必要时用甲醛熏蒸,间隔一周后方可再调进饲养,这样有利于消灭病原和切断传播途径。产房、仔猪保育室使用前应用酒精喷灯火焰消毒和用甲醛熏蒸,开窗通风后使用;圈(舍)要有通风排气设备,排除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等。
1.5 贯彻自繁自养的原则
    规模养猪场最好能自养公猪和母猪以繁育仔猪,自已育肥,可避免买猪带进传染病,可利用杂交一代的杂种优势提高猪的肥育效果和降低成本。
1.6 合理处理粪便污物和动物尸体
1.6.1  合理处理粪便污物
    每天清除猪舍(圈)粪便、污物,堆积密封发酵后利用;被抵抗力很强的病原体(如炭疽)污染的粪便等均以焚烧处理为好;一般传染病污染的粪便等污物,可掩埋于深1 m以下的土坑内并喷洒消毒药液或洒上石灰、漂白粉,然后填土打实;有排粪沟的饲养区要有沉淀池或处理污水设施。
1.6.2 动物尸体的处理
    疫病致死的动物可成为整个饲养场的传染源,同样,无法救治的或烈性传染病感染的动物能向环境排出传染性物质。为防止传播,必须加以扑杀,所有尸体不论是死于疫病或非疫病都应采取焚烧、掩埋等方法处理,以防病原扩散。
1.7 做好灭鼠、灭虫和防犬、猫工作
    鼠类是很多人畜共患疫病的传播媒介,又是某些疫病的传染源,通过鼠身上的寄生虫叮、咬、鼠粪便污染、鼠机械传播以及直接啃、咬等方式传播疫病;蚊、蝇、螨、蜱等媒介昆虫通过叮咬吸血或机械性方式传播多种疫病。因此,灭鼠、灭虫对防制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有重要的意义。猪舍(圈)周围的垃圾堆、污水沟、乱草丛常是鼠类、昆虫藏身和滋生地,因此要经常清除垃圾、杂物和乱草,经常喷洒杀虫剂和投放灭鼠药,保持圈舍周围的整洁卫生。犬、猫也是传染病、寄生虫病的传播媒介,饲养区内禁止养犬、猫,禁止犬、猫进入猪舍,防止犬、猫粪便污染饲料、饲草和饮水。
1.8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猪的体质和抗病力,是预防传染病的根本措施之一。养猪场(区)应根据实际情况:一是将猪按性别、年龄、体重、强弱、性情、饲养目的等进行分群饲养,尽可能实行“全进全出”的育肥方式。根据不同群体的营养要求确定饲养标准和饲养方法,保证其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防止营养缺乏病的发生;二是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保持圈舍清洁舒适、通风良好、空气清鲜、阳光充足,冬防寒、夏防暑;三是加强仔猪的饲养管理,使其尽早吃足初乳,以吸收较多的母源抗体而获得被动免疫,要提早补料,促进胃肠道发育,给仔猪补铁,防止仔猪贫血;四是保证母乳的质量,母畜在哺乳期应给予营养丰富、含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较多的饲料;五是做好产前免疫工作,保证母猪能向后代提供必要的母源抗体;六是科学调制饲料,预防食物中毒,中毒性疾病危害大,常见的是亚硝酸盐、发霉谷物饲料和饼、粕、糟、糠类饲料霉变中毒。
1.9 建立疫病报告制度
    猪传染病在流行初期传染性最强。因此,早期要迅速准确地对发生的猪传染病做出正确诊断,及时查明传染源和扑灭,防止疫病扩散。饲养人员应迅速报告当地兽医人员进行初步诊断,封锁发病现场并立即报告当地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诊断结果提出防制措施,及时进行封锁、隔离、治疗、紧急接种或扑杀等处理,防止疫病扩散蔓延。
2 疫苗接种
    在预防传染病的诸多手段中,疫苗接种是最经济、最方便、最有效的,它涉及疫苗的选择、接种对象、接种时间、方法、剂量、次数等。由于各地猪种类、规模、饲养方式、技术条件、疫病流行情况各不相同,不可能有一个通用的免疫程序,况且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免疫效果和突发疫病等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因此免疫程序必须根据本地区、本场实际而定。
2.1 合理的免疫程序
    一个地区、一个养殖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不止一种,而用来预防这些传染病的疫苗的性质相同,免疫期长短也不一,因而要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养殖场往往需要多种疫苗来预防不同的流行病,也需要根据各种疫苗免疫特性及本地区、本养殖场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出适合本地区、本养殖场的免疫程序制定预防接种的次数和间隔时间。下面提供仔猪、商品猪、后备猪及种猪的主要疫病免疫程序供参考(表1~4),商品猪免疫程序可参照仔猪,猪瘟免疫一般在阉割时(25~30日龄)进行接种。在仔猪出售前(50~70日龄)加强猪瘟猪肺疫二联苗1次。
 
表1  仔猪免疫程序
日 龄
疫 苗 类 型
20~25日龄
猪瘟
30~35日龄
猪肺疫、猪丹毒、仔猪副伤寒、猪蓝耳病
65~70日龄
猪瘟猪肺疫二联苗(铝胶盐水稀释)
 
表2  后备公、母猪免疫程序
年龄或注射时期
疫 苗 类 型
6月龄
猪蓝耳病、细小病毒
配种前
猪瘟猪肺疫、猪丹毒
每年4月中旬
乙型脑炎
 
表3  种母猪免疫程序
注射时期
疫 苗 类 型
产前40~42 d
大肠杆菌
产前30 d
蓝耳病、仔猪红、白痢
产前15 d
大肠杆菌
断奶后
猪瘟
每年3月、9月
猪瘟猪肺疫二联苗、猪丹毒
每年4月中旬
乙型脑炎
每年6月
细小病毒
 
表4  种公猪免疫程序
注射时期
疫 苗 类 型
每年3月、9月
猪瘟猪肺疫二联苗
配种前
猪蓝耳病
每年4月中旬
乙型脑炎
每年6月
细小病毒
 
2.2 疫苗使用的注意事项
2.2.1 疫苗的选择
    具体疫苗的选择应根据本场病史、本场及周边疫病流行情况、猪种类、日龄、接种目的、接种方式来选择。W病免疫疫苗的选择还必须与当地流行的毒株或血清型一致。
2.2.2 疫苗使用的注意事项
    预防注射应适当安排在疫病未流行之前进行。菌(疫)苗或类毒素注射到动物体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产生相应的抗体。一般活菌(疫)苗约需一个星期,死菌(疫)苗经过2~3个星期,动物体才能产生抗体。疫苗使用中应注意一下事项:①使用前,应仔细查阅使用说明书与瓶签是否相符,不符合的严禁使用。明确装量,稀释液、稀释度、每头剂量、使用方法及有关注意事项。要严格遵守,以免影响效果,防止造成事故;使用前,应了解药品的生产日期、失效日期、储运方法,特别是应注意是否有高温、日晒、冻结、长霉、过期等造成药品失效的各种有关因素。凡玻瓶有裂纹,瓶塞松动以及药品物理性状等与说明书不一致的药品不得使用。②各种生物药品储运温度均应符合说明书要求,严防日晒及高温,特别是冻干苗要求低温保存,稀释后更易失效,用冷水降温,注射应在4 h内完成。氢氧化铝及油乳剂苗不能结冻,否则,降低或失去效力。③预防注射工具应严格消毒。注射器应洗净、煮沸、针头应逐头更换,不得一具注射器混用多种疫苗。吸药时,绝不能用已给动物注射过的针头吸取,可用一灭菌针头,插在瓶塞上不拔出。吸药前先除去封口的胶蜡,并用70%酒精棉花擦净消毒。免疫弱毒菌苗前后10 d内,猪不得使用抗菌素及磺胺类等抗菌或抑菌药物。④液体菌(疫)苗使用。使用前应充分摇匀,每次吸菌(疫)苗前再充分摇匀;冻干菌(疫)苗加稀释液后,充分混合;必须全部溶解后方可使用。⑤使用抗病毒血清,应正确诊断。早期治疗血清应先少量注射,0.5h后无过敏反应,再按规定使用,如发生过敏反应及时注射肾上腺素急救。⑥有的菌(疫)苗免疫后会引起过敏反应,故应详细观察1~2 d,如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时,应立即注射肾上腺素等药物脱敏,以免造成死亡。⑦弱毒活菌(疫)苗的使用。一般均具有残余毒力能引起一定的免疫反应,尤以敏感动物为甚,在首次使用地区或良种动物可能引起严重反应,正在潜伏期的动物使用后,可能激发病情甚至引起严重死亡。为此,在全面开展防疫之前应对每批苗进行约30头的安全试验,尤其纯种更应慎重使用。实验确认安全后,方可全面开展防疫。牛羊弱毒W病疫苗严禁给猪使用,否则将引起猪只死亡而造成损失。⑧菌(疫)苗只能防病,不能治病。抗病毒血清用于病初治疗和紧急预防。每种生物药品只对相应的疫病有效,而对其它传染病无效。过于瘦弱的、体温升高的以及妊娠后期的猪和未断奶的仔猪,除非已经受到传染的威胁,最好暂不进行预防注射,以后应补针预防。⑨传染病正在流行的地区,预防注射时,应在做好消毒、隔离的基础上开展免疫工作。对所有无病的猪,可立即注射菌(疫)苗;对开始出现症状的猪,不应注射菌(疫)苗,应迅速隔离,并注射抗病毒血清;同槽、同圈的猪一般也不注射菌(疫)苗,因为这些猪已潜伏此病,注射后反可促使发病,应立即注射抗病毒血清作紧急预防,可收到早期治疗的效果。预防注射必须和其他综合防制措施相结合,如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圈舍卫生等;注射疫苗气温高时应在早晚注射,应饲喂半饱,这样可减轻疫苗反应。⑩疫苗是生物制品,每种疫苗的特异性不同,只能产生相应疫病的抗体,为节省人力、物力可使用多联苗,但不得随意将几种单苗盲目混合,任意使用,否则不但不能收到良好免疫效果,甚至影响猪只健康。
2.3 疫苗反应的处理
接受疫苗接种后,猪会发生疫苗反应,反应不严重的一般不需治疗。如反应严重如昏厥、急性休克等应迅速注射肾上腺素等抗过敏药物抢救,抢救时如肌注效果不好,可用10 mL生理盐水加0.5 mg肾上腺素静注;如4~8 h以后出现反应的使用地噻米松及樟脑注射液处理。
 
3 药物预防、定期驱虫
    药物预防就是在动物的某些疫病流行前后有计划、有目的的投服药物,以避免疾病的发生或防止疾病的蔓延。正确使用不仅可以防止猪疾病的发生、发展,还可促进猪只健康生长,提高猪产品质量,增加效益,使用不当,则可造成损失。规模养殖场必须根据猪只的生理、病理、气候条件及药物特性等选择适当的用药时机。
3.1 药物使用原则
3.1.1 正确选择、注重质量
    在选择药物时要选用正规兽药生产企业生产的有批准文号的药物,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兽药和饲料添加剂。
3.1.2 合理使用、防止中毒和药物残留
    对于影响生产性能和可能在体内长期残留的药物要注意使用对象、休药期。一般上市前15~20 d停药。此外,每种药都有最佳使用方法(如饮水、拌料、注射等),不得任意更改,以免影响药效。
3.1.3 联合用药、合理配伍
    为了发挥药物协同作用、抵消毒副作用,延缓耐药性的产生,特别是在混合感染时需联合用药、合理配伍。
3.1.4 交替用药,以防耐药
    长期或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极易产生耐药性,不但使抗生素药效大大降低,而且使一些对本药不敏感菌大量繁殖。因此进行预防和治疗用药时,切勿长期使用同一药物。
3.1.5 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
    饲料添加剂长期使用容易产生耐药性、药物残留甚至蓄积中毒。因此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科学、合理、准确使用饲料药物添加剂,不但要保证猪健康和猪肉产品安全,还应注意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3.2  定期驱虫
    每年春秋两季应对全群驱虫1次;断奶后到6个月的猪应进行1~3次驱虫,怀孕母猪应在产前3个月驱虫。
 
结论
    动物防疫是畜牧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和标志,通过动物防疫工作的科学管理和规范,实现养猪业从量到质的转变,从单纯的注重规模扩张向规模如何扩张、技术如何落实、效益如何提高等生产目标的转变,为了防制猪疫病、保护猪群健康生长、促进养猪业的发展,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养防检治”的综合性防疫措施,使饲养管理规范化、科学化,防疫措施制度化、经常化,提高养猪的疫病防制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玉冰,于凤芝,乔立东. 动物卫生防疫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6, 25~30.
[2] 刘安典. 常用畜禽疫苗及生物制品使用手册[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1]作者简介:丁淑艳(1968- ),女,汉族,腾冲县人,大专,助理畜牧兽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