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
云南草业(2009)第二期

从农业普查看建水畜牧业的发展潜力

[ 发布时间:2009-05-04 来源: ]
从农业普查看建水畜牧业的发展潜力
 
戴华1[1],张春喜1,李跃琼2
(建水县畜牧技术推广站, 建水 654300)
 
    摘要  第二次农业普查是以2006年12月31日为界,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进行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实查,是国家科学制定“三农”政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通过这次农业普查,在看到差距的同时,也看到了发展的潜力与希望。
关键词  畜牧业;发展现状;成就;潜力
 
建水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建水县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化程度显著提高,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基地建设成效明显,畜禽饲养量和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畜牧业已成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也为建水县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1.1 畜牧业综合生产力不断提高
    从畜产品产量上来看,自1996年以来,建水肉类总产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6%。2000年,建水肉类总产量为3.04万t,首次超过3万t。进入21世纪以来,畜牧业发展速度加快,到2006年全县实现肉类总产量4.5万t,比1996年农业普查数据增加了1.74倍。禽蛋产量自1996年以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0%,到2006年全国二次普查时达到0.56万t,较1996年第一次普查时增长12.44倍。奶类也有一定的发展(主要是羊奶),2006年产量达到0.10万t,比1996年增长了2.44倍。
    从畜禽饲养量来看,2006年第二次普查建水大牲畜年末存栏为84.753万头(匹),比1996年第一次普查时10.7623万头(匹)减少2.2870万头(匹),其中:牛年末存栏为6.04万头;羊年末存栏为3.2万只,生猪的年末存栏由第一次普查的26.8731万头增加到第二次普查的32.2847万头,10年增加了5.5016万头,年均增加0.55万头;家禽存笼数由第一次普查的47.3006万羽增加到第二次普查的130.3281万羽,十年净增出栏肉鸡83.0275万羽,年均增8.30275万羽,2006年出栏肉猪41.8541万头,较1996年增18.04万头,增长75.77%。出栏肉牛1.65万头。较第一次普查时的0.59万头增1.06万头,增长2.8倍;出栏肉羊1.73万只,较第一次普查时增1.16万只,增长3.04倍;肉禽出笼218.69万羽,较第一次普查时的38.5万羽增180.19万羽,增长5.68倍;其它特色畜牧产业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
    从畜牧业产值上来看,建水畜牧业产值自1996年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2006年全县实现畜牧业产值64557万元,比1996年21643万元增2.98倍,年平均增长11.55%,占农业总产值132000万元的47.17%,年平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农业增加值1.2%的增长速度。
    从人均占有量来看,建水人均畜产品的占有量也呈现持续不断增长的态势。1996年全县人均猪牛羊禽肉占有量为56.33kg,到2006年达到人均92kg,增长了1.63倍;人均禽蛋产量1996年为5.1kg,到2006年达到10.77kg,增长了2.11倍;人均牛奶产量由1996年的0.5kg增加到1.92kg,十年间增长了3.84倍,年均增长28.4%。
    从建水畜牧业发展在全国的位次上来看,主要畜牧业生产指标均居全国、全省先进行列,居全州第一。2006年,建水畜牧业增加值、生猪年底出栏、出栏率等持续保持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列居全省前茅,在全州第一;家禽存、出笼及肉产量、蛋类产量,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省州排列先进行列。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在全国、全省、全州名列第一。
1.2  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经过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发展,建水畜牧业生产结构在不断调整中得到优化,呈现出猪、牛、羊、禽协调发展,优势品种不断强化的格局,充分发挥了建水县畜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在产业结构上,在生猪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牲畜发展较快。随着城乡居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消费结构的变化,牛羊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社会需求旺盛,拉动牛羊生产。2006年,全县牛羊肉产量分别达0.36万t和0.225万t,牛羊肉占肉类总产量比重已提高到13%。由于各地加大了对PIC猪、土杂山地鸡、蛋鸡、水禽等生产的扶持力度,特别是绿色奶山羊的发展步伐加快,促使家畜、家禽产量以年均15.2%的速度快速发展。
  在品种结构上,坚持引进与培育并重,创新与普及相结合,加大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和自我培养开发力度,全县畜禽优良品种不断增加,2006年,优良畜禽品种达37个,安全、卫生、优质畜产品比重不断增加,优质畜产品比重已提高到60%以上。各种畜产品出栏率也不断提高,2006年,全县猪、牛、羊及家禽出栏率分别达到175.17%、15.81%和50.15%、家禽191.83%,,分别比2000年提高了44.2个、8.96个、25.54个和113.28个百分点。存栏蛋鸡只均产蛋量也由2000年的5.5kg增加到2006年的10.4kg。
1.3  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区域化布局日趋形成
  2006年,全县各类规模养殖场(大户)达到1192个,养殖小区达到25个,生猪、蛋鸡、肉鸡、肉牛、肉羊规模饲养比重分别达到44.2%、80%、80%、1.5%、1.2%,均比1996年提高14.1个百分点。畜牧业生产大镇如临安镇肉猪养殖中的10.5%已实现规模化、科学养殖,初步实现了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化、区域化方向的转变。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以面甸、临安、南庄、曲江、青龙、岔科、官厅等八镇为主的PIC、DLY肉猪饲养区域和临安、西庄、南庄、官厅为主的蛋鸡饲养示范区和以临安、西庄、南庄、曲江、官厅、青龙为主的肉鸭、肉鹅和蛋鸭饲养示范区和以青龙、官厅、坡头、利民、盘江、普雄、甸尾及各乡镇所辖的部分山区村委会为主的肉羊、奶山羊、肉牛为主的草食家畜饲养示范区。截止到2006年底,交通沿线瘦肉型猪产业带开发水平不断提高,区域内生猪规模养殖场达到15个,养殖小区达到10个。以山区半山区为主的肉牛、肉羊产业带稳步推进,肉鸡和水禽生产加工基地规模迅速扩大。兆丰、银霜焰、红河畜业、龙兴农畜养殖生态园等利用“反租承包”形式已建成年生产1万头以上的商品PIC父母代标准化规模养场(小区)17个;投资建设的养殖小区已经达到20个,年出栏20万只的肉鸭的大户已经达到7户,年生产4~50万只仔鹅繁殖场2个,区域内7个乡镇的肉鸡饲养量和6个乡镇的水禽饲养量分别占全县总量的75%和80%。
1.4  畜产品加工能力不断增强,畜牧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2006年底,全县各类畜产品加工企业(个体户)已达到25家(户),肉、蛋、奶年加工能力分别达到0.09万t、0.075万t、0.08万t分别占全县肉蛋奶产量的2%、13.39%和80%。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也取得明显成效,银霜焰畜联有限公司、兆丰等12家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在基地建设、品牌培育、机制创新、市场开发、带动农户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县各类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3个,参与农户650户,提高了畜牧业组织化程度。已申报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户),其中申报州级龙头企业1家(户)。
1.5  畜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畜禽及畜禽产品以良好的品质和信誉不断开拓销售市场,扩大品牌辐射力,畜禽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县畜产品品牌已达10多个,优质肉猪PIC猪、优质肉驴、本地建水优质水牛、本地蛋鸭、本地鸡、本地山地肉鸡等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冷鲜肉进入全省,特别全州各市县;生猪以瘦肉率高、品质好享誉国内外;“生猪”作为建水县的知名品牌已在深圳、香港、珠海、澳门、海南、广州等大中城市占有绝对优势。禽类产品出口越南等国及东盟市场。
 
2 建水县畜牧业发展潜力
2.1  饲料供应潜力大
   畜牧业发展饲料主要来源于粮食、麸皮、粮油副产品加工、秸秆以及饲用草。因而分析发展畜牧业所需饲料的供应能力,应首先从分析粮食的供应能力着手,然后在分析粮食各种用途的基础上定量分析粮食、麸皮、粮油副产品加工以及秸秆能够提供多少畜牧业养殖所需饲料,然后加上饲用草的发展规模,大体上可以测算出畜牧业发展饲料的供应能力,即从饲料供应方面测算出畜牧业发展潜力。
2.1.1  粮食类饲料
  1996年以来,粮食播种面积尽管由于政策驱动以及粮食比较经济效益的变化而呈现年际间的波动不定,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仍然呈现略增趋势,2006年粮食播种面积49320.13hm2,复种指数为125.3%,比第一次普查时的42789hm2增加了6531.13hm2。1996~2006年平均每年粮食播种面积为46054.57hm2,变化幅度基本稳定在-7.09%和+14.8%之间,也就说,与年均粮食播种面积比较而言,增张幅度最大为14.18%,减少幅度最大为7.09%。由于总耕地面积的减少也将会直接制约粮食播种面积的增加。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也必将由于粮食较低的比较效益,而以粮食播种面积的调减为代价。统计表明,2006年全县粮食生产量162405t,较1996年150654t增7.8%,十年平均0.78增长个百分点。除去居民口粮121157t,工业用粮443t,种子用粮705t,储备粮120322t,其他用于畜牧业生产的饲料粮食为56212t。
2.1.2  加工副产物及秸秆类饲料资源
    加工副产物主是指小麦加工为面粉后分离出的麦麸、大豆榨油后的豆粕等副产品。居民消费用粮主要是水稻,按照居民消费用粮中90%是水稻以及1kg谷子转化大米0.7kg,即1kg谷子可产米糠0.3kg计算,全年可生产米糠51924.43t。绝大多数大豆出油率保持在18~22%左右,有些地区出油率甚至保持在23~25%的水平,国产大豆的出油率一般在18~21%以上。平均按照20%的出油率,则1kg大豆可产豆粕0.8kg。2006年建水大豆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处于不断减少的趋势中,而且自1996年以来都在3%以下的比例。按照2.5%的比重来测算2006年生产豆类1912t,从而可得到豆粕1529.6t。作物秸秆主要有麦秸、玉米秸、稻谷壳、豆秸、花生秧和红薯秧等。已有研究结论表明,粮食作物中稻谷、小麦、玉米、豆类、薯类和其他秸秆和作物产量比分别是1.5、1.0、2.0、1.0、1.0和1.0。用2006 年各种粮食产量进行加权,得建水粮食作物秸秆和粮食作物产量的综合比是1.2,油料作物和秸秆的综合比为2.0。因此,根据2006年粮食总产162405t,可测得秸秆总量2003006.25t油料产量为22333t,可产生秸秆44666t,甘蔗等经济作物产量194476t,按1.5∶1有秸秆产物129650.67t,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13600.07hm2,产量为224107t,按1∶0.5生产饲料112053.5t。综上述共获秸秆饲料489376.42t。
2.1.3  天然草地
    根据草山普查得知:建水县全年有各类草山面积293996.08hm2,占总面积382500hm2的76.86%,其有效面积为183634.82hm2,可利用牧草总毛产量1624994.63t,有效鲜草总产1074407.71t。相当于原粮按1∶4.5折为原粮238757.27t。
2.1.4  青饲料
    青饲料种植2545.6hm2,按产量150~225t/hm2计,产饲料381840~572760t。种植冬季青饲料,优质牧草800hm2,产饲料牧草120000~180000t,加上饲料技术开发青贮饲料120000t,氨化、维贮、盐化、碱化饲料150000t,每年可有优质青饲料771840~1022760t,按4.5∶1比例折为原粮171520~227280t。
2.1.5  配合饲、原料生产与引进
    建水县现有饲料厂7个,年引进原粮原料生产混合饲料3702t。全县共有大小饲料门市部121个,引进品牌饲料50余个品种,年销售饲料18150~21780t,两项合计为:21852~25482t。
2.2  建水县潜在载畜量
    根据《规程》中一个牛单位于7只山羊或5只绵羊或5头猪或100只肉禽或是一头水牛(一匹马)的计算原则以及每个牛单位的日会计师以原料饲料5.56kg,全年以365d计算的方法和上述分析可知:建水县每年有饲料400677.24~460067.24t。理论载畜量197591.94~226886.70个牛单位,按照2006年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建水实际饲养家畜禽为175029.58个牛单位,即:大牲畜有84753个牛单位,羊有4571.43个牛单位,生猪有46121个牛单位,家禽1303281只,各半为蛋禽651640.5只,即:肉禽有6516.41个牛单位,蛋禽有32582.03个牛单位,但要说明,家禽80%为大户(场)饲养即他们所养的31278.74个牛单位的家禽。饲料是由昆明正大、希望、神农等公司进购,不影响县内资源。所以实际本县内只有143750.84个牛单位的家畜禽占用饲料资源。可见,充分说明,建水县目前还有49332.84.1~83621.6个牛单位潜力可挖,如果随着科技等进步的推动开发,将建水的土地、资源利用还没有得到发挥的75%,激活于运用,建水县的理论载畜量可达到345796.4~397051.73个牛单位,理论载畜量未开发出来,因此按县委提出的“123”畜牧业规划,重点突出生猪和水禽,加快发展蛋禽、肉禽及肉牛、肉羊,在发展优质大牲畜110000个单位、奶山羊100000只即14285.71个牛单位,肉猪1000000头(142857.14个牛单位)。在加快发展家禽饲养量1000万羽(8万个牛单位),即每年规模饲养出笼家禽肉禽800万羽(鹅100万羽,鸭300万羽,鸡400万羽),蛋禽200万羽,10万个牛单位,这样虽然达到447142.85个牛单位饲养量,已超101346.45~50091.12个牛单位,但因为这些规模养禽大户和大型饲养场95%以上是以饲料场家挂勾,合同供给配合饲料,故不会影响生产。
    因饲料能够生产畜产品的数量以品种不同而存在差异。所以,按照食粮畜禽(主要是猪禽)的肉料比是1∶3.5,即生产1kg食粮畜禽需消耗3.5kg饲料。非食粮畜禽(牛羊)的肉料比为1∶1.2,用食粮畜禽和非食粮畜禽产量比重进行加权得出肉料综合比为1∶2.5;蛋料比按照1:2.8计算;奶料比按照1∶0.3进行计算可测出。可测出2006年肉蛋奶在畜产品中所占份额分别为84%、14.45%和1.55%。按照目前肉蛋奶生产发展速度中,肉类、蛋、奶类产品快速发展,的形势,可以看出建水县的畜牧业潜力是巨大的。
2.3  劳动力资源
  从劳动力资源供应来看,有丰富的剩余劳动力,是红河州人口第一大县和劳务输出大县。一方面,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向外转移。按目前农业生产力状况、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价格测算,每人经营1hm2土地方可保持成本,年末总资源28497.33hm2,按75%复种指数计49870.33hm2,那么,农业在微利经营的状态下需要农村劳动力49900人,这就是说,目前有273738人劳动力还剩余223867.6人劳动力。另一方面,畜牧业较高的经济效益也吸引着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畜牧业上来。同时,畜牧养殖规模化也降低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因现代饲养技术的提高和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日渐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培训农村技术人才,使他们为畜牧业发展作贡献。
2.4  资金供应潜力
    资金供应潜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公共财政对畜牧业发展的投入潜力;二是公司企业和农户对畜牧业生产的资金投入潜力。公共财政投入潜力主要看畜牧业生产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大小以及政府财政状况;企业和农户的资金投入主要受限于畜牧业的比较经济效益以及资金筹措能力。
  从公共财政支出方面讲,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税收能力不断增强,同时,随着工业反哺农业力度的加大,中央也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财政和国债投入逐步向农业部门倾斜。另外,发展畜牧业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长以及提高粮食转化率等方面的作用也将越来越重要。这一切都将会使政府不断增加对畜牧业生产的资金支持。
    从农户这方面来看,家庭经营支出中,畜牧业支出的绝对额以及占家庭经营总支出的比重也在不断增长。2006年畜牧业的家庭经营人均支出为227.75元,在家庭经营总支出比2002年减少15.24元的情况下,比2002年增长了25.87元,占家庭经营人均总支出的比重也由2002年的32.07%,提高到37.07%。可以预见,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导向的,只要各级政府能够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畜牧业发展保持较高的收益,将会有更多的非农资本投向畜牧业生产。
2.5 科技潜力
  从历史发展来看,建水县对畜牧业科技开发的投入低于畜牧业发展水平。2004年畜牧业科技投入为15万元,2005年猛增到50万元,到了2006年又降低到40元,仍然低于同期的畜牧业产值增长率14.1%(以不变价格计算)。从横向来看,2006年畜牧业科技开发费用支出占三项科技费用(农业、林业和畜牧业)支出的比例为4.71%,远远低于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总产值47.17%的比例。从目前来看,畜牧业科技投入与畜牧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而从长远来看,则意味着畜牧业科技投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关键是我们能否充分认识到科技投入对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加大对畜牧业科技的投入力度。
2.6 结构调整潜力
   从农林牧渔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来看,以2006年为例,建水县畜牧业产值为6.2亿元,位居全州第一,但从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看,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7.17%,低于发达省市北京和天津,也低于同为西部地区的四川省。这说明建水县畜牧业还具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农业发展对畜牧业发展的支持空间还很大。
   从畜牧业养殖量和加工量的比例关系来看,2006年全县肉类总产量为4.5万t,畜肉制品产量为0.06万t,畜肉制品产量仅占肉类总产量的 1.33 %。可以说,畜产品精加工业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从畜牧业内部结构来看, 2006年肉蛋奶的生产量比例为1∶0.12∶0.02,全国同期的比例为1∶0.37∶0.37;全县人均肉蛋奶需求量比例为1∶0.12∶0.02,与全国比较,奶业发展较为滞后,与需求结构比较,蛋和奶的发展都较为滞后;一是食草型和食粮型畜禽的比例,2006年食草型和食粮型畜禽的生产量比例为0.24∶1,食草型畜禽所占比例远远低于食粮型畜禽,这与居民的消费习惯以及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禽的畜牧业发展规划明显不相适应。畜禽产品供需结构的错位为进一步调整畜牧业结构提供了空间。
2.7  市场需求潜力
  从云南省市场需求来看,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人口自然增长率6.5%计算,到2010年末建水县总人口将会达到53.5万人,城镇化水平将由现在的30.7%增加到的40%。按照这样的人口数量和结构,结合《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相关目标和建水“123”畜牧业发展工程,可以测算得出,2010年建水县肉类消费总量将会达到17.46万t;蛋类消费总量3.85万t;奶类消费总量9.76万t,可见建水县畜牧业的发展的空间还相当大。
 
3  畜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3.1  稳定食粮型畜牧产品发展,大力发展食草型畜牧产品
  大力发展食草型畜牧业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农业副产物资源,如粮食作物的秸秆,同时节省粮食;另一方面可以满足消费结构的转化,使畜牧产品生产结构更趋于合理化。因此,建水县畜牧业发展战略应该突出生猪和水禽及禽肉和禽蛋生产,加快发展牛羊肉生产,开发山羊奶业。稳定数量,实现由规模扩张向提高效率转变,扩大加工,提高质量,加快品种改良,优化结构。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建立现代营销体系,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出口。同时,加快培育和开发地方优质肉禽品种,形成地方特色,适应多元化需求,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肉牛和肉羊生产,推广生长快、肉质好、饲料利用率高的优良品种,充分利用丰富的秸秆资源,结合退耕还草、扶贫开发等工作的开展,规划好畜牧业生产的区域布局,因地制宜,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努力增加牛、羊产量和优质牛、羊肉的比重,实现规模生产。奶业发展要加强奶业基地建设,增加良种奶牛数量,提高整体产奶水平,发展奶业产业化,加快乳品加工业的调整,开发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优质奶制品。
3.2  加快秸秆转化饲料技术的研制开发,努力提高秸秆利用率
   在粮食产量进一步上升的空间日益缩小,而粮食的各种需求持续上升的情况下,作为粮食主要生产基地从外面调运粮食以满足畜牧业发展是不现实的。但根据测算可以看到,每年都有大量粮食作物秸秆产生,这是丰富的饲料资源,如果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将会弥补饲料资源的不足,同时也提高了粮食作物的附加值。目前秸秆资源的利用率很低,秸秆的饲料转化率更低,据估计,全县目前秸秆饲料转化率还不到20%。。因此,应加快秸秆饲料转化技术的研究,大力提高秸秆的利用率和饲料转化率。
3.3  加快畜牧业科学技术发展,提高科学技术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
  从纵向比,建水县对畜牧业科研的资金投入在不断增加,但增长幅度明显低于畜牧业发展速度;横向比,建水县对畜牧业科研投入的比重明显偏低,这与作为畜牧业发展大县的地位不相称。因而应加快畜牧业科学技术的开发应用,对科技含量高、影响面广、对畜牧业发展有重大推进作用的高新技术,组织专门力量进行联合攻关。针对畜牧业发展现状,今后应重点开展科研推广的技术有以下方面:(1)现代化畜牧业综合配套技术,规模牧场应推广自繁自育、全进全出的工厂化生产方式,推广优良畜禽品种、早期断奶技术、标准化饲养和人工繁殖技术;(2)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重点推广以小包装方便食品、冷却肉和禽蛋深加工等技术;(3)饲料、饲草的开发利用技术,重点推广秸秆氨化、青贮技术,推广饲用酶制剂、微生态制剂等饲料添加剂;(4)畜禽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重点推广先进的免疫程序和抗体检测技术、消毒技术、隔离技术、扑疫及无害化处理技术,开展畜产品药物残留监测技术等;(5)畜牧业环境工程与生态技术,重点推广粪尿生产沼气、生产商品肥料等综合利用技术;(6)畜牧业产销预测和管理,重点推广先进的生产管理和育种软件,收集、国内外的畜产品供求信息,对畜牧业进行预测和宏观指导;(7)在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的同时,加大开发利用力度,生产名、特、优产品,适应市场多样化的要求。
3.4  提高畜牧产品的加工深度和精度,把培育成为全国重要的畜产品加工基地
  增强畜产品加工能力,提高加工深度和精度,提高加工品在畜产品消费中的比重,尽快改变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的局面。积极引导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资本运作、股份合作,加速企业改组、改造、兼并或联合、健全法人治理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尽快形成一批管理科学、质量优良、效益显著和市场定位明确的名牌企业群。在畜产品集中产区扶植建立一批包括冷藏和深加工在内的龙头加工企业,引导其联合农户,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增加花色品种和开展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引进,增加产品科技含量,促进企业提高质量,争创名牌。大力开发适合消费者口味的分割肉、冷鲜肉、小包装及快餐食品,融中国传统风味于先进的肉产品生产工艺中。努力做到准确把握、适应、引导畜产品的消费潮流。
3.5  积极开拓省外和国外市场,确立外向型畜牧业发展战略,扩大畜产品市场份额
   建水县大力发展外向型畜牧业,是发挥畜牧业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带动畜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措施。应加大力度,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使畜牧业比较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要大力培育和发展畜产品出口企业,选择几个发展基础好、市场潜力大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支持,积极引导企业增加畜产品的出口总量,提高畜产品出口质量,优化畜产品出口结构,扩大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占有份额,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拓展畜牧业发展空间,以国际化带动畜牧业的现代化。
3.6  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优化财政支持资金投入结构

  随着畜牧业对农民收入增长贡献率的不断提高,全县各级政府对于畜牧业的发展都给予了高度重视,表现在财政支持上,不断加大对畜牧业生产的投入,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宽松的融资环境和信贷政策。但要将畜牧业大县发展成为畜牧业强县,这不仅要求全县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的财政支持和信贷政策支持,确保对畜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水平与畜牧业发展水平相适应,也要求全县各级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财政资金在畜牧业发展各个环节的投入。不仅要加强对加工企业的扶持,也要加强对生产企业的资助,不仅要重视对技术开发和重大疫病防治的投入,也要重视建立畜牧业发展市场风险基金和疫病损失补偿基金,增强畜牧业生产者抵御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的能力,保持畜牧业生产的持续稳步健康发展。努力做到使财政资金既起到一两拨千斤的作用,又起到对民间资金的引导作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1]作者简介:戴华(1957- ),女,彝族,建水县人,大专,畜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