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
云南草业(2009)第二期

巧家县草地资源利用现状与展望

[ 发布时间:2009-05-04 来源: ]
巧家县草地资源利用现状与展望
 
张征勇,孙惠学[1]
(昭通市巧家县饲草饲料站,巧家654600)
 
  摘要:介绍了巧家县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天然草场资源类型概况,从开发利用现状、存在问题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对巧家县的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巧家;草地资源;利用现状;展望
 
概况
1.1 地理位置
    巧家县地处滇东北,位于东经102°52′~ 103°27′,北纬26°32′~27°25′之间。境内最高峰药山海拔4040.5m,最低处在牛栏江与金沙江交汇口麻壕海拔517m,由于境内相对高差大(3523m),形成了山岭重叠、沟壑纵横的亚高山深切割地貌。东北面与鲁甸、昭阳两县区隔牛栏江相望,东南面与会泽县、东川区接壤,西北面隔金沙江江与四川省的会东、宁南、普格、布拖、金阳等县毗邻。
1.2 气候特征
    气候是影响草地畜牧业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温度和降水又起主导作用。巧家县江边河谷属南亚热带气候,海拔517~1200m,基本无霜,夏日酷热,冬无严寒,极端最高温42.7℃,相对湿度为零;二半山区属中、北亚热带气候,海拔1200~1800m,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干季长,春寒普遍;高二半山区属南温带气候,海拔1800~2400m,四月常雪,七月即霜,气候温凉;高寒山区属中、北温带气候,海拔2400~3000m,夏无酷署,冬季严寒;3000m以上属寒温带气候。全县地形复杂,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小区气候和生态环境,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称。
 
草地资源
    根据1986年《巧家县天然草场资源调查报告》资料,全县共有各类草地毛面积189339hm2,有效面积159511hm2。按主要植被类型分为:
2.1  亚高山草甸类
    草地毛面积31595hm2,有效面积30016hm2,主要分布在海拔3000m以上的地区,其分布特点是:从南至北依次集中在药山、大红山、轿顶山、赖石山等四大山山顶,占总草地的16.60%,主要牧草优势种为羊茅(Festuca ovina)、西南委陵菜(Potentilla fulgens )等。
2.2  山地草丛类
    草地毛面积65448hm2,有效面积52146hm2,其特点是分布广、面积大,利用价值高,在林地、农地间的山坡上零散分布,显示出带状或不规则的条块分布特点,在海拔800~2500m的中山地带分布较多,占总草地的34.39%,主要牧草优势种为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 )、桔草(Cymbopogon goeringii)、裂稃草(Schizachyrium brevifolium )、披碱草(Elymus spp.)等。
2.3  石山草丛类
    草地毛面积5768hm2,有效面积4116hm2,占总草地的3.56%,该类草地是在亚高山草甸类与山地草丛类之间插花分布,其特点是裸露或半裸露石山占其面积的40%以上,该类草地对畜牧业的利用较低,只能放牧山羊和割草用,主要牧草优势种为荩草(Arthraxon spp.)、桔草、裂稃草、披碱草等。
2.4  疏林草丛类
    草地毛面积27951hm2,有效面积22630hm2,占总草地的14.68%,该类草地主要分布在海拔1700~2700m 之间的中高山地带,其特征是森林遭到连续砍伐后、乔木郁闭度在10~30%之间,为林牧兼用草地,以割草为主。主要牧草优势种为裂稃草、披碱草、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荩草等。
2.5  灌木林草丛类
    草地毛面积45189hm2,有效面积38272hm2,占总草地的23.74%,该类草地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2800m 之间的中山岩溶山地,其特征是植被处于灌丛与草丛之间不断演变,若停止人为过度利用便可很快恢复成林,为林牧兼用草地,以割草为主。主要牧草优势种为黄茅、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cemum)、裂稃草、阔穗披碱草等。
2.6  林间草丛类
    草地毛面积5411hm2,有效面积4590hm2,占总草地的2.84%,该类草地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2900m 之间山坡上,是林地与农地之间小片空地上形成的草地,为林牧兼用草地,以割草为主。主要牧草优势种为黄茅、桔草、白羊草、披碱草等。
2.7  十边地草丛类
    草地毛面积7977hm2,有效面积7741hm2,占总草地的4.19%,该类草地是上述六类草地外,可供放牧或割草利用的零星草地,其分布特点是:田埂、地边、沟边,路边、屋旁、空隙地等地块上形成的零星草地,主要分布在海拔3000m以下的农作物种植区域内,草地分布广,但比较分散,畜牧利用价值很高,也是农区草食家畜重要割草地。主要牧草优势种为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 )、狼尾草( 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黄茅、裂稃草等。
 
开发利用现状
3.1 草地面积、类型变化情况
    上述七类草地中,疏林草丛类、灌木林草丛类和林间草丛类均属不稳定草地,只是草地放牧业的一项补充资源,随着国家天保、长江防护林、封山育林等项工程实施,这几类草地已名存实亡,各地农户只能到其间割草或偷放少量的山羊。目前巧家县的主要草地是:亚高山草甸类、山地草丛类、石山草丛类和十边地草丛类,这些草地经过多年来的人工摸拟飞播、以工代赈种草和近两年来的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根据国家基本草原保护政策,目前全县草地面积共有80686hm2,其中:人工草地11200hm2,天然草地52800hm2,其它零星草地16686hm2。划定为基本草原保护的面积为64000hm2,主要分布在赖石山、大红山、轿顶山、药山等四大草山的各个坡面上。
3.2 草地引种改良
    巧家县草地通过这些年来大量引入: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等高产优质牧草,进行草地改良、人工种草及部分退耕种草,使草地植被得到恢复,牧草品质和牧草“四度一量”均有很大的提高,同时还提高了草地的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能力。同时还以承包到户、到组、到村、到场等形式逐步开展了草地承包,明确草原权属签订了草原承包合同书,核发了草原所有权证、草原承包使用权证(“两证一书”),落实了基本草原保护制度、草畜平衡制度和禁牧、休牧、及划区轮牧制度,增强了农牧民对草地保护利用的信心。
 
4 存在问题及建议
4.1 管理问题
    虽然巧家县的各个工程区草地都安排了专门的管护人员和草原民警,但后续管理费用至今还没有一个稳妥的资金来源作保障。各片区管护人员,也因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不时还出现偷牧、偷割牧草、放牧生猪及损坏围栏等现象发生。因此,建议逐步在药山、老店、崇溪、东坪等乡镇成立“草原管理站”,安排管理经费。同时加强草原管理和管护人员的管理,尽快制定、颁布《草原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4.2 权属问题
    巧家县近年来逐步对政府投资的新建人工草地进行了草原承包,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草原定性确权的问题,这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牵涉到千家万户农牧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真正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如:户均承包后,草地零星分散,不利于管理、利用,特别是村与村、乡与乡之间的界线出现争议时很难划清。因此,建议草原承包工作要像“林权制度改革”那样,政府和业务部门安排专业队伍,开展全面的“草权制度改革”工作,以摸清家底,将全县所有基本草原逐一核实、测算、承包到户,鼓励那些有能力、有条件、有志于草地畜牧业大户有偿承包。把草原家庭承包最大限度地落实“到户”,真正解决形式上承包,实质上还是混用、吃大锅饭的问题。
 
5 前景展望
    目前,巧家县由于分期实施了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工程,给工程区群众真正带来了实惠,特别是高寒山区群众更是尝到了草地畜牧业的甜头,种草养畜积极性很高,积极购入草食家畜饲养,发展草地畜牧业。最为典型是在巧家县崇溪乡背风、药山镇洗羊塘、东坪乡道角等村,因高寒贫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土地承包至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工程实施前,约三分之二的人口外迁,造成大量土地闲置荒芜、草地面积广。通过开展闲置土地流转、草原承包、草地改良、人工种草、科学养畜等项目的实施,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高寒山区群众将走上一条“农民”变“牧民”、“农区”变“牧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致富之路。


[1]作者简介:张征勇(1972- ),男,汉族,大专,畜牧师。
通讯作者:孙惠学(1963- ),男,汉族,中专,畜牧师。长期从事草地畜牧业生产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