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
云南草业(2009)第二期

永平县龙门乡发展肉牛业的思路探讨

[ 发布时间:2009-05-09 来源: ]
永平县龙门乡发展肉牛业的思路探讨
 
张 燕[1]
(永平县畜牧事业局龙门畜牧兽医工作站,永平 672600)
 
  摘要:永平县龙门乡的养牛生产方式主要是沿袭过去分散的家庭饲养为主的生产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零散草地的充分利用,这种生产方式似乎与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相适应。但这种分散的家庭饲养对饲草资源的利用往往不尽合理,致使许多优良放牧地因重牧、滥牧使草地退化,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肉牛养殖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难以形成产业化生产。龙门乡的肉牛养殖存在诸多限制因素,笔者就此提出一些肉牛业的发展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肉牛业;发展思路
 
    畜牧业是永平县龙门乡继粮食作物、林果产品后的主要支柱产业。养牛业的发展是龙门乡畜牧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肉牛产业化的发展推动了畜牧业结构的调整,草山草坡、滩涂荒地以及农作物秸秆等粗饲料资源得以合理利用,土地利用也得到了提高,提高了草食家畜的比重。养牛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与养牛业密切相关的集散的收购、经营牛肉加工、饲料、兽药、皮革、运输、餐饮等行业的发展。但这种分散的家庭饲养对饲草资源的利用不尽合理,致使许多优良放牧地因重牧、滥牧使草地出现退化,难以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同时这种分散的、缺乏统一指导的家庭饲养形式难以形成产业化生产,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冲击,从而造成了市场行情看好,养牛有利可图时一哄而上;市场疲软滑坡,养牛暂时无利可图时一并弃养的现象,致使养牛业大起大落。这里就龙门乡目前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 龙门乡概况
    龙门乡位于永平县城北边,距县城10 km,北连云龙县大梨树乡,永平县至云龙县公路横贯其中。龙门乡境内河谷纵横,山峦重叠,多为山区和半山区村。最高海拔李子树的白水场2386 m,最低海拔在石家村的石桥、石家、小河边1680 m。矿藏资源丰富,是永平县现已探明煤储量最多的乡镇之一。龙门乡土质肥沃,适合种植粮食、烤烟、林木、经济作物及优质牧草,适宜发展畜牧业,发展肉牛养殖业前景开阔。在龙门乡,养牛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探索一条适合龙门乡农村经济特点的养牛业发展道路显得尤为重要。
 
2 肉牛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2.1 注重养牛数量,忽视畜产品质量,商品率低
    2008年全乡牛存栏8101头,牛肉产量1833 t,出栏3384头,出栏率为41.8%,牛的存栏数量和牛肉产量均高于全乡同期其它肉类平均增长速度,特别是牛肉产量显著高于肉牛数量的增长,这说明农民靠养牛提高收入的商品意识在增强,只注重养牛数量而忽视畜产品产量的观念也在改变。总体而言,尽管龙门乡牛存栏饲养数量大,但商品率低,说明龙门乡养牛业在提高商品率上有较大潜力,扭转这一现实将大大促进养牛业的发展。要获得较高的商品率,一是要靠增加数量,二是靠提高个体和群体生产性能,而后者尤为重要,养牛业的发展成效应以商品率而不是饲养量作为重要标志。
2.2 主要以家庭分散饲养的经营模式为主,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太低
    龙门乡的养牛生产方式主要是以分散的家庭饲养为主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似乎与我们当前的基本形式相适应,这种分散养充分将零散草地加以利用,如草山草坡、滩涂、田边地角的饲草以及农作物秸秆等农副产品均可作为牛的饲料,但这种分散的家庭饲养对饲草资源的利用往往不尽合理,致使许多优良放牧地因重牧、滥牧使草地出现退化,难以实现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由于这种分散饲养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很难形成统一免疫,有疫病发生的潜在危险,也难以形成产业化生产。养牛规模,不是简单地指一家一户的饲养数量,而主要指某一地区养牛业以某种畜产品为主形成的产业化生产,只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产业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龙门乡的养牛业,由于分散家庭饲养、规模小,无法形成产业化生产,给牛群的防疫、产品销售以及优良品种的推广都带来一定困难,是龙门乡肉牛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3 品种单一,杂交改良数量少、改良面窄
    龙门乡长期以来饲养的肉牛大多数是以本地老、弱、病、残牛经短期育肥而出栏,生产性能高低不一,大部分牛普遍个体小,肉质差,产肉少。本地品种产肉性能与国内外的优良品种相比差距甚大,如西门塔尔、安格斯、短角牛、秦川牛等,这些优良品种的共同特点是体躯大,肉用性能好,成年牛体重大(1100 kg以上),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因此,加大引进肉牛品种的杂交势在必行,这主要得依靠畜牧兽医部门开展黄牛冻精改良的工作实施。
 
3 解决措施
3.1 努力提高养牛生产效益
    要使龙门乡养牛业健康有序地发展,需要大力推广和普及养牛科学技术,首要的是要政策引导,重点科技扶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把肉牛养殖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对待。
3.1.1 正确认识肉牛养殖在农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养牛业在不发达地区人民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并非可有可无。随着养牛业在农业经济中的作用增强,人们对养牛业的观念在逐步改变。因此,不仅在贫困地区,就是在农业较发达的地区,养牛业也迅速发展,农区养牛热正在兴起。肉牛抗逆性强、耐粗放,加上合理的饲养管理,肉牛产业将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3.1.2 确立以肉牛生产为主作的发展战略,肉牛养殖业应以发展产肉性能为主。  随着社会与经济发展,我国农业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是人口数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继续增长;二是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人均粮食占有量在现有基础上不可能显著增加;三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对牛肉的需求日益增加;四是牧区草原退化,靠牧区增加牛羊肉产量潜力不大。因此,必须在农区特别是山区大力发展草食畜,目前,在养牛业中采取以发展生产牛肉为主的战略措施正在逐步落实,肉牛生产具有较大的潜力。
    龙门乡养殖肉牛以生产牛肉为主的战略措施必不可少,是农区发展养牛的必然趋势和选择。当然发展肉牛养殖,并不是排斥以精料为主的猪禽业,也要提倡“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牧业生产方式。要提高牛肉生产水平,改善牛肉品质,必须采取一些经济有效的措施,重点利用引进的优良肉牛品种,建立肉牛繁殖与养殖生产体系是重要的举措之一。
3.1.3  按照肉牛的生理需要,合理调制饲料;结合地域特点,积极推行舍饲或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养牛生产方式。
    龙门乡大部分地区普遍存在牧草不足,特别是冬春季节,冬季牧草进入枯草期,牧草木质化,营养物质和消化率降低,直到翌年5月牧草才开始返青,在这长达半年的时间里仅仅依靠放牧,不论牧草的质量和数量都远远不能满足牛的生长需要,家畜不得不动员体内沉积的脂肪或肌肉维持生命,这样轻者掉膘,重者死亡。这种年复一年的循环不仅造成人力、饲料的无效消耗和浪费,而且也会导致牛的生产力和产品质量下降。欲使农户养牛摆脱半年生长半年掉膘的局面,要广辟饲料来源,大力推广舍养和半牧半舍饲养牛。饲养户必须首先解决饲草供给体系,饲草饲料是养牛业的前提基础,农村可供养牛的饲草饲料来源广泛,应大力提倡良田好地种植高产优质高效的优良牧草,搞好秋季农作物秸秆的储备,通过种植、储备、收集与加工等来保障草料供应。
3.2 加强农村养牛业体系建设,为养牛业的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3.2.1 建立完善种母牛繁育体系,加快肉牛繁育进程
    目前,龙门乡所饲养的本地牛适应性强、耐粗饲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个体小、肉用性能差、经济效益低、繁殖率低等不足,建议把个体稍大、繁殖力强的能繁母牛建立档案,作为肉牛繁育之母本,淘汰低劣母牛,通过人工授精技术改良当地品种,是提高当地品种生产性能和经济价值的快捷途径。在利用现有县乡畜牧冷链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乡、村、重点大户的人工授精点,健全乡、村两级良种服务体系网络。乡兽医站要继续加强全乡范围内的杂交改良工作,负责良种精液的供给、人工授精配种及科技培训等,确保杂交改良的大面积推广。
3.2.2 加快饲草饲料体系建设
    在许可的情况下,龙门乡应对现有利用率低的天然草场可采用烧荒、清灌、除毒草等方法进行草地改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草场的载畜量和利用率,积极开展人工种草。在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的地方,应利用丰富的秸秆和饲草资源,进行草粉加工、氨化,玉米秸秆青贮等,以保证牛群冬季补饲和肥育的营养需要。科技部门应积极引进和推广专用配合饲料,以提高饲养效果,降低饲养成本。
3.2.3 搞好牛肉的加工生产,解决产品的终端销路问题
    引进和扶持龙头加工企业,生产分割肉、即食性熟制品、干巴、五香牛肉、麻辣牛肉产品,形成名特优系列产品,增加附加值。
3.2.4 加强疫病防治体系建设
    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做好防疫组织、疫苗发放,乡村两级落实人员、配齐防疫冷藏设施及必要的防疫器械,具体做好防疫注射、定期驱虫等工作,采取政府和业务部门联手,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方式,保证防疫工作高质量完成。结合本地区的生产实际,制定重点疾病防疫、免疫计划、普通病防治、圈舍环境消毒等一套严密的疫病防疫方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到防重于治,减少疫病发生,健全乡、村两级疫病监测报网,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扑灭;建立疫情报告制度,按月进行测报,特殊情况随时上报。在肉牛主产区要推行肉牛防疫目标管理责任制,在发展肉牛养殖时从商品肉牛出售到牛产品加工,都要按规定进行严格检疫,坚持做到检疫证、消毒证、运输证、非疫区证等证件齐全,方可调入调出,防止疫病传播或扩散。
3.2.5 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由于龙门乡肉牛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畜牧兽医技术服务部门要抽调精干技术力量,深入生产第一线与养牛场户签订服务协议,积极推广杂交改良、接犊育幼、犊牛培育、快速育肥、草场改良、人工种草、配合饲料饲喂、科学饲养管理等实用技术。要将技术服务的范围、内容、责任到人,制定技术服务规范和技术服务考核指标,切实为养牛户搞好服务。
3.2.6 积极制定鼓励政策,为肉牛产业化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积极推行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招商引资,鼓励企业与养牛场和养牛大户签订肉牛产销契约,认真履行产销合同,促进肉牛养殖滚动发展;建立利益补偿调节机制,要始终把增加养牛户收入放在产业化各利益主体中的第一位;要逐步制定商品肉牛收购保护价,保护养牛群众的利益;鼓励科技人员参与产业开发,鼓励科技人员承包、租赁、领办肉牛育肥场和龙头企业,积极参与肉牛产业开发;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要进村包户,签订技术责任合同,搞好杂交改良、饲养管理、疫病防治、草场改良等实用技术推广和承包,并按农户出栏量和经济收入,合理激励科技人员的技术服务的积极性。
3.2.7 推行公司+农户的养牛模式,按照产业化的思路组织生产
    要想尽快实现区域性的养牛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可采用“公司+农户”的养牛模式,这种模式适合于像龙门乡这样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把发展养牛业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公司负责筹集资金,扶持养牛户作为发展基金,公司与科技部门相互配合对扶持户进行技术指导,如人工授精、规范化的防疫和驱虫、饲料供给、统一饲养标准等措施,目的是使牛群质量逐渐提高,产品质量相对一致,增加经济效益。
    目前,农村养牛一般是一家一户的分散饲养,科技化程度低,各行其事,开展科学饲养管理和改良选育等技术指导工作很难开展。这种“公司+农户”的扶持养牛模式,也为农村科学养牛、强化技术服务等工作创造了条件,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和饲养管理水平的提高。技术人员定期对牛群配种、产犊、防疫、饲养管理等环节进行技术指导。
3.2.8 建立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
    要大力发展农村养牛业产业化,应建立以政府引导和扶持、科技部门为技术支撑,农民投入为主体、其他成分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投资机制。各级政府应坚持每年预算一定资金作为肉牛产业开发专项资金,用于良种繁育体系、疫病防治体系、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建设等;通过具体项目建议争取省、州及中央财政支持;积极争取金融保险部门支持,对产业开发中的加工项目应提供优先和优惠贷款,对规模饲养场、户提供贴息或低息贷款;鼓励农户和其他非农组织、个人采取合资、入股、独资、引进外资等办法,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共同参与农村肉牛养殖业的开发;可能的情况下,对牛只进行参保,降低农民养殖风险。


[1]作者简介:张燕(1981- ),女,傈僳族,永平县人,助师,大专。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服务。E-mail: kafeibuxinsu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