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
云南草业(2009)第二期

牛焦虫病的诊治

[ 发布时间:2009-05-09 来源: ]
牛焦虫病的诊治
 
杨若高1,熊剑秋1,赵树芸2
(1. 玉龙县畜牧局黄山兽医站,黄山  674100;2. 玉龙县畜牧局白沙兽医站, 白沙 674100)
 
    摘要:焦虫病对养牛业危害较大。本文结合基层实际工作,总结了牛焦虫病的病原特点、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要点以及治疗和预防措施。
关键词:牛;焦虫病;中药治疗;预防和护理
 
    牛焦虫病是由焦虫寄生在牛红细胞或血浆内引起的血液原虫病。多发于7~10月,以发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为特征,死亡率高,对养牛业的危害大。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总结出一套比较可行的治疗方案,谨供同行参考。
 
病原
    焦虫病的病原主要是双芽巴贝斯虫、牛巴贝斯虫和卵圆形巴贝斯虫。
1.1双芽巴贝斯虫
    双芽巴贝斯虫寄生于红细胞中,是一种大型的虫体,虫体大于红细胞半径,其形态有梨籽型、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等,典型的形状是成双梨籽型,尖端以锐角相连,每个虫体内有一团染色质块。虫体多位于红细胞中央,虫体数目为1~2个。
1.2牛巴贝斯虫
    牛巴贝斯虫是一种小型虫体,长度小于红细胞的半径,形状有梨籽形、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和圆点形等,典型形状为成双梨籽型,尖端一锐角相连,位于红细胞边缘或偏中央,每个虫体内含有一团染色体质块,每个红细胞内有1~3个虫体。
1.3卵圆形巴贝斯虫
    卵圆形巴贝斯虫是一种大型虫体,虫体长度大于红细胞半径,成梨籽型、卵形、卵圆形、出芽型,形态特征为虫体中央往往不着色形成空泡。双梨籽型虫体较宽大,位于红细胞中央,两尖端成锐角相连或不相连。
 
流行病学
    本病的流行与传播媒介蜱的孳生和消亡密切相关,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在7~10月发生,硬蜱是本病病原的传播者。当蜱在虫体上吸血时,寄生在红细胞内的巴贝斯虫体被吸入到蜱体内进行发育繁殖,并可经过蜱的卵传给蜱的下一代,在幼蜱的唾液细胞里发育到感染阶段。当幼蜱吸食健康牛血时,将巴贝斯虫接种到健康牛体内,在牛的红细胞内以“成对出芽”的方式进行繁殖并继续进行上述生活史和传播。
 
症状
    多为急性型,病初体温高达40~41.5℃,呈稽留热,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反刍停止,奶牛泌乳量急剧下降。发病2~3d后迅速消瘦、贫血,并伴有黄疸、排恶臭的褐色粪便,有的牛在粪便中有血块和排出特征性的红血蛋白尿(尿液成红色),也个别母牛的阴门内侧有明显的点状出血点,静脉血液稀淡,并且不易凝固。
 
诊断
    在夏秋季节放牧牛群中出现留热热,伴有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等症状的病牛时,应疑似为本病。从病牛耳尖静脉采血做涂片,用姬姆萨氏或瑞氏染色法染色镜检,红细胞内发现双梨籽型虫体,即可确诊。
 
5 治疗与护理
    治疗要及时,在应用杀病原体药物的同时,针对病情给予治疗和辅助治疗。
5.1按每kg体重5~6mg的三氮脒(贝尼尔),用生理盐水稀释作静脉注射,或分点肌内注射,每天一次,连用2~3d。或按每kg体重0.8ml的黄色素注射液用5~10%的葡萄糖稀释作静脉缓慢注射,间隔24~48h,连用2~3次。第一次使用后体温仍然不降低的,第二次用药需加大剂量,或按每kg体重0.1~0.2ml的复方三氮脒混悬注射液肌注,超过10ml的要分点注射,同时用10%的葡萄糖1000~2000ml补液。
5.2 预防继发感染可用每kg体重4~6千单位青霉素、氨基比林混合肌肉注射。
5.3对胃肠功能弱的牛,可肌注25%比茜可林10ml,或用10%的氯化钙溶液25ml、10%的氯化钠溶液50ml、20%的安钠加20ml一次静脉混合注射。
5.4 对呼吸困难的牛可肌注氨茶碱,同时用5%的碳酸氢钠500ml、维生素C 500mg、维生素B 60mg。
5.5对体况和精神最差的牛,用三磷酸腺肝+辅酶A,各一盒,25%氨钠加10ml,10%的葡萄糖500ml和0.9%的盐水500ml稀释,混合加温至30℃左右静脉缓慢注射,早晚各一次。同时可注射人用黄芪注射液80ml,10%葡萄糖混合静注,连用2~3d。
5.6对体况和精神差的牛只可配合使用健胃散和八珍汤进行中药治疗。采用神曲50g、山楂50g、党参30g、白术30g、茯苓25g、熟地25g、白芍35g、当归30g、川弓25g、炙甘草10g,隔日一剂。
5.7对病牛要改善饲养管理,加强护理,若出现站立不起的情况,可用辅助站立方法护理,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预防
    蜱的种类和分布是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的,所以焦虫病的存在和发生也有地区性和季节性,多发于夏秋季节。因此,根据流行地区蜱活动规律,实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灭蜱,在流行季节应尽量舍饲为主。
 
小结
    放牧牛群比舍饲牛发病率高;两岁以下牛发病率较高,但症状轻、死亡率低,成年牛则相反;当地牛抵抗力较强,发病后较容易治疗,而良种牛和外地引进牛易感性较高,发病后症状严重,死亡率高。提示在引种过程中应特别重视预防,注意多观察牛群,发现病牛及时治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高作信.兽医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55
[2]梁国英.中兽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79,354
[3]吴学能.奶牛焦虫病的诊治[J].云南畜牧兽医,2008,(5):25
[4]唐彩贤.牛焦虫病的临床诊治体会[J].黄牛杂志,2005,31(1):82
[5]苏华伟,赵刚毛华明,等.西门塔尔牛引入云南后焦虫病发病规律初探[J].中国畜牧兽医,2007,34(4):143-144
[6]伊春园.牛焦虫病的综合防治[J].云南畜牧兽医,2008,(2):33-34
[7]王光雷, 金鑫.牛焦虫病的防治[J].新疆畜牧业,2008,(6):18